鏖兵宁锦-大清王朝

时间:2024-01-10 08:59:05

鏖兵宁锦

天命七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八旗劲旅突破明军的辽河防线,席卷辽西,相继攻克广宁(今辽宁省北镇)、义州卫(今辽宁省义县)、锦州、中左所(宁远卫以北40余里,宁远即今辽宁省兴城)等辽西重镇。

明宁、锦防线的构筑。

面对努尔哈赤咄咄逼人的攻势,天启二年六月,明廷委任御前讲官、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出关督师。在孙承宗的主持下,明军抢修宁远、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松山、塔山等城堡。从宁远至锦州“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楣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构筑了一条牢固的防线——宁锦防线。

为了加强防御能力,明朝廷派人去澳门购买西洋大炮,用以装备宁远、锦州等城。

宁远之战。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得悉明督师孙承宗被免职后,立即率兵十三万大举进攻辽西。

继孙承宗主持关外战事的高第素不知兵,慑于八旗劲旅的攻势,令驻守宁远、锦州、松山、塔山、大凌河、小凌河、右屯的明军尽撤入山海关。仅十天的时间,努尔哈赤未经一战就占领了除宁远以外的所有辽西重镇。

宁远明军仅万余,驻守宁远的袁崇焕拒绝执行撤军的命令,“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俱入城,清野以待”,以一万迎战十三万之众。

该年一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兵临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关大路驻营”,以期截击山海关方面的增援明军,阻击宁远守军向山海关的败退。当时后金尚未拥有用以攻城的火炮,八旗将士“执楣薄城下,将毁城进攻”,用“铁裹车撞城,声轰然,久之,城为之撼且碎”。“又用状如云梯而高过于城者撞击,上以板遮蔽,兵藏于板下掘城,垣墉将堕”。“及攻既久,城基俱成凹龛,兵匿深处挖掘”。守城明军“以石掷之,又不能及,城将破”。

袁崇焕令属下“急造火药,不置炮中,匀筛于芦花褥子及被单上卷之,号“万人敌”,“着一火星,即不得生”。“守者用此掷于城下”,八旗士兵“忽见被褥遍地,大喜,趋出争夺。城上望见,即以火箭、硝磺等物掷于被褥上,火大发,扑之愈炽。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延烧数千人”。

鏖兵宁锦-大清王朝

努尔哈赤屯兵宁远城下两昼夜,其本人亦被明军炮火击伤。“计两日攻城,伤游击二人,备御官二人,兵五百人”。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伐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不怿而归”。

宁锦之战。

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后金军兵临锦州,“距城一里筑营”。是时距征朝大军凯旋仅二十五天。

宁远之战以后,袁崇焕利用努尔哈赤之死以及皇太极对朝鲜征伐的机会,“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修筑因高第不战而撤并遭到破坏的宁锦防线。于是,皇太极不顾将士连续作战的疲劳及气候暑热,亲“率两黄旗、两白旗兵,直趋大凌河”,另派“大贝勒代善、阿敏,贝勒硕托率正红、镶红、镶蓝旗兵,直趋锦州”。“大凌河修城未竣”,“明守城兵弃城遁”,逃至锦州,被围困锦州的后金兵“尽杀之”。

五月十二日,后金军“整理攻具,午刻攻锦州西隅。垂克,明三面守城兵来援,火炮矢石齐下”,久攻不下。有鉴于此,皇太极调整原定攻锦方案,以重兵围困锦州,切断宁锦联系。迫明宁远守军援锦,在援锦明军失去城坚、炮利等有利条件的情况下,与之决战;在歼灭援锦明军后,再向孤立无援的锦州发起攻势。

五月十六日,后金军截获驻守宁远的袁崇焕写给锦州监军的一封密札,内有“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我不时进兵”等语。皇太极决定乘袁崇焕率师援锦之际,偷袭守备薄弱的宁远,进可威胁山海关,退可攻陷锦州。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令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锦州,自“率三大贝勒、诸贝勒、每旗副将一员及护军并行营兵三千人,往宁远迎击敌兵”。次日黎明“驰至宁远城北冈”。明军“沿城环列枪炮”,“以车为营,列火器为守御”。尽管皇太极“亲率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护军等疾驰进击”仍未能攻克宁远。“是役也,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及瓦克达俱被创”。

明锦州守军,乘皇太极分兵宁远,向围困锦州的后金军发起攻击,“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俱“殁于阵”。突袭宁远受挫的皇太极在得悉锦州战况后又匆匆杀回锦州,仅四天的时间就在宁远、锦州之间杀了一个来回,行程二百里。

五月三十日,皇太极重返锦州后,即“列八旗梯牌及一切攻具”,“为进攻计”。六月初四,“攻锦州城南隅,因城壕深阔,难以骤拔”。皇太极喟然叹道:“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

大凌河之战。

鏖兵宁锦-大清王朝

大凌河城堡在锦州东北方向四十里处,大凌河与小凌河(锦州以东二十里)、松山堡(锦州东南四十里)组成一道自北而南的防线,缓冲着锦州所受到的来自辽东的军事压力。位于锦州前哨的大凌河,在明清之际迭经战事,三次被摧毁,亦三次得到修葺。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八旗劲旅第一次扫荡辽西,王化贞十四万大军溃败,大凌河城被捣毁;孙承宗督师关外期间,大凌河又得到修复。孙承宗被罢免、努尔哈赤挥军第二次扫荡辽西时,由于高第不战而撤,大凌河城再次被拆毁;宁远之战后大凌河城再次得到修复。皇太极所发动的宁锦之战使得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第三次遭到破坏。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初,孙承宗在第二次主持关外战事期间,决定在大凌河旧址第三次构筑新城,该年七月破土,八月完工。

同年八月初二日,后金兵分两路直扑大凌河,“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以兵两万,由义州入屯锦州、大凌河之间”,皇太极亲自率重兵取道“白土场入广宁”。八月初六,两路大军“会于大凌河,乘夜攻城”。负责督修大凌河城工程的明总兵祖大寿部被后金军队团团包围。

鉴于宁远、锦州攻坚失利的教训,皇太极对大凌河采取“掘壕筑垒困之”的战略,谕令将士,被围明军“若出,与之战;外援至,迎击之”。

八月初十日,“明马步兵五百人出城,达尔哈击败之”。八月十二日,“明兵出城诱战,图赖领先入,达尔哈继之”,“贝勒多尔衮亦率兵入,城内炮矢俱发,图赖被刨,副将孟坦屯布禄、备御多贝、侍卫戈里战殁”。经此挫折,皇太极再次重申围城打援的方略。

八月十六日,击败明松山援兵二千。

八月二十六日,击败锦州援兵六千。

九月十六日,再次击败锦州援兵七千。

九月二十七日,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皇太极与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所率四万援军展开激战。皇太极“率两翼旗兵冲击”明军营垒,未能冲动;“右翼兵猝入张春营”,吴襄等“先奔”;“张春等复集溃兵立营,会乘大风”,明军“乘风纵火”,火势将及后金军,天忽降雨,遂大败张春部明军,“生擒张春及副将三十三人”。

天聪五年初,后金已制造出火炮,名曰“红衣大将军”,“携载攻城”自大凌河之战始。八月十二日,“以红衣炮击西南隅一台,穿其雉堞”,“台兵惊惧,遂降”,后金军将大炮移至台上,“攻城之南面,坏其雉堞四,敌楼二”。八月十三日,“以红衣大将军炮攻城东一台”,“台兵遂弃台夜遁”。八月十五日,炮击一台,焚近台房屋百余间”,“台上死于炮者三十人”。九月初八,炮轰大凌河城西,五里外一台,克之。”九月二十七日,在同张春、吴襄所率四万援军的激战中,皇太极“命佟养性部众,屯于敌营东,发大炮、火箭,毁其营”。十月初九,载红衣炮六位、将军炮五千四位,往攻于子章台”。于子章台,峙立边界,垣墙坚固”,连续三昼夜的炮击,“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是台既下,其余各台闻风惴恐,近者归降,远者弃走,所遗粮糗充积”,足供后金围城将士,一月之饷”。清实录的编纂者曾对此评论道:

“若非用红衣大炮攻击,则于子章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各台固守,则粮无由得,即欲运自沈阳,又路远不易致。今因攻院校于子章台,而周围百余台闻之,或逃或降,得以资我粮糗,士马腾饱,以是久围大凌河。”

鏖兵宁锦-大清王朝

大凌河城中粮储“不过百石,原马七千倒毙殆尽,尚余二百匹,其堪乘者止七十匹。夫役死者过半,其存者不过以马为食耳。柴薪已绝,至劈马鞍为爨(窜,烧火煮饭之意)”。自八月中旬,城内即已断炊。十月初十,“大凌河有王世龙者逾城来降”,据王世龙介绍:“城中粮绝,夫役商贾悉饥死,见(同“现”)存者人相食,马匹仆毙殆尽,止余三十骑而已”。迨至十月中旬,“粮绝薪尽”的大凌河守军,“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折骸为炊,又执军士之赢弱者杀而食之”。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率众出降。大凌河原有“骑、步兵及工役、商贾共三万余人,因相继阵亡,或饿死,或互相食,至是存者止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八人,马三十二匹”。

松锦之战。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军包围锦州。在城外“每面立八营,绕营浚壕,沿壕筑垛口;两旗之间,复浚以长壕,近城设逻卒哨探”。驻守锦州外城的将领诺木齐(蒙古人)暗中降清,里应外合,锦州外城陷落。诺木齐率蒙古兵丁、部众六千余口降清。

负责锦州城防的明将即祖大寿。祖大寿在归降皇太极后,以潜入锦州、“献城”自请。后金遂于该年十一月初一(大凌河陷落后第三天)纵祖大寿还。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并未履约,而是继续效忠明朝廷,与后金为敌。

崇德六年五月,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率领的十三万援锦大军抵达宁远。洪承畴决定坐镇宁远,以重兵保住通往锦州的运粮要道,以守为战,步步为营。祖大寿亦派人致函洪承畴,切勿浪战,驻扎松山、杏山“以资转运”,“锦守颇坚,未易撼动”。明朝廷以“兵多饷艰”,敦促洪承畴“刻期进兵”,洪承畴自率兵六万从宁远出发,在距锦州十八里的松山扎营。

该年八月,大病未愈的皇太极亲带援军“昼夜遄发”奔赴锦州。皇太极令清军插入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饷道,且于二十日袭取明军屯粮重地笔架山,“斩杀看守米粮之敌一千名”,笔架山所贮之粮,尽为清军所有。“松山之粮,不足三日”。清军“不但困锦,又复困松”。松山明军遂于二十一日夜突围,“三分之一婴城,其二决围冲阵”。皇太极令多尔衮、阿济格等移师松杏之间的尖山、石灰窑一带,截击向宁远撤退的明军,又设伏于高桥、大兴堡。明军“且战且闯,各兵散乱”,“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援锦明军“覆灭殆尽”。

皇太极遂令清军在松山周围挖壕、筑夹城,对未能突围的明军,长困久围。迨至翌年二月,松山被围已经半年,城中粮尽,“人相食,将不能保”。松山副将夏成德降清,二月十八日,松山陷落,洪承畴被生擒,明军总兵、副将以下官员百余人、兵丁三千余人皆被屠杀,火器三千余件俱被清军缴获。

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被围困一年的锦州“掘鼠而食”,在得悉“松山已失”的消息后,“战守计穷”的祖大寿,“乃率众官出城”,降于清军。

四月八日,清军移师塔山,炮击塔山,至次日午时,塔山城垣被轰毁二十余丈,清军遂从坍塌处冲入城内,与守城明军巷战,阵斩明军七千余人。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回师杏山,以大炮摧毁城北墩台,翌日炮轰杏山,城垣崩塌二十余丈,清军遂攻入杏山,守城副将“率众乞降”,屏藩山海关的宁锦防线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