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口结舌”的来历?

时间:2023-11-09 04:49:02

“缄口结舌”源自两个典故。(一)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缄口”即源自此中的“三缄其口”。此中的“三缄其口”说的是:孔子进太庙,看见右台阶前有一个金人,嘴上加有三道封条。至于太庙中为何放这样一个金人?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太庙是肃静之地,让进入者见金人封嘴会保持肃静。另一则是教育人用的:让人看了会警戒自己少言慎言,以避免言多语失。“缄口”即指闭口。(二)“结舌”语出《汉书·李寻传》:“及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诛灭,智者结舌(王章因为说错了话而判死罪之后,智者接受教训都不敢说话了)。”此中的“结舌”字面义是舌头不能动,实指不敢说话。后来“缄口结舌”组成成语比喻理屈词穷,无话可说;也比喻因怕得祸而闭口不言。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吴臣赵咨说曹丕》:“王上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王上待臣等官僚以国士之礼,今闻蜀兵已至,皆缄口结舌,是何理也?”此中的“缄口结舌”即指不说话。也作“缄口藏舌”。用例为《元曲选·范张鸡黍》:“如今那萧丞相争头鼓脑,便有那鲁诸生也索缄口藏舌。”此外与“缄口结舌”近义的还有“缄默不言”、“缄口无言”。如《宋史·郑侠传》:“御史缄默不言,而君上书不已(应该上书的御史他不说话,可是你却上书没个完)。”此中的“缄默不言”指不说话。《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此中的“缄口无言”指理屈词穷。

 “缄口结舌”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