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毛辨骨与化异求同法在公文数据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15 12:39:03

扪毛辨骨与化异求同法在公文数据中的应用

扪毛辨骨与化异求同法在公文数据中的应用

扪毛辨骨“挖”

这里的“挖”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善于从没有数据处看到数据。有些文秘人员认为只有在对待业务工作时才有数据观点,而对党建、廉政等看似务虚的工作,总习惯于“虚本虚来还虚去”,殊不知,“虚可实做以实出”。如要总结廉政建设工作,如果不具慧眼,结合订立制度、开办道德讲堂、受教育人员、查处违规现象等数量,写出的东西就很难给人实实在在的“质感”。有时,加上个别数据能使一段话“蓬韩生辉”。例如:“全力做好城区防汛工作,及时排除道路积水和河道险阻,紧急施救被困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城市正常运行。”从工作实际来说,这段话并不能反映什么。后来,作者在“工作”后加了一句“出动13056人次”,精心“挖”出的这个数据,使工作量一下就显现出来,表达效果迥然不同。

二是要善于看到数据中潜藏的规律和特点。例如:“利用外资实现‘双过半’。1-6月,全市合同外资41.81亿美元,增长17.1%,完成年度计划的51.6%;实际到资26.35亿美元,增长18.6%,完成年度计划的56.1%。”作者通过51.6%、56.1%这两个数据看到了“双过半”这个鲜明特点。

三是要善于看到对象关注的数据。如一领导调研城管应急工作,一文字工作者当初列举有关数据只是参照以往的表述:“共发现问题多少万件。”后来接受建议改为:“共发现问题116.33万件,其中解决井益缺失、路面塌陷、线杆吊挂、广告脱落等紧急情况10000余件。”这就抓住了领导的关注点。

扪毛辨骨与化异求同法在公文数据中的应用

化异求同“合”

有时,我们拿到的第一手数据可能是琐碎、细小、不成系统的,需要我们整理、提炼和“合并同类型”。数据的紧凑、精练有时是通过“合”来实现的。通过“合”,让小的变大,少的增多,弱的加强,既有利于突出表达主题,也利于读者快速抓住主干。例如:“全年编发信息中心动态30多期,向局网站报送信息90多篇,被录用信息60多篇,向城管月报投稿34篇,被录用文章19篇,向两办报送政务信息32篇,被录用16篇,向局微博办报送微博信息470多条,被录用160多条,报送微信信息29条,被录用21条。

智惹城管建设中的亮点工作全年被××日报、××晚报、××卫视等各类媒体报道共计70多次,其中……”总体来看,本段都是反映宣传工作的成绩,但给人的感觉是太碎,没有重点。后来作者修改为:“局以上刊物录用信息文章90余篇,局微博微信录用180多条,省市以上媒体宣传70多次,进一步扩大了我市智慧城管的影响。”一下子清爽了许多,主题也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