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时间:2023-09-18 18:49:03关键词:漕运,经济制度与措施

漕运

漕运秦汉以后历朝政府从各地调拨粮食运送到京都或其他地方的一种物流形式。由于主要依靠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运输,故称漕运,所运粮食即称漕粮;实际上除河运外,还有陆运、水陆联运,后来还有海运,也都统称为漕运。秦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适应对内统治和对外防御与拓展需要而建立的庞大官僚机构和军队所需之大量俸饷,已不能就地获得完全解决,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征发民力物资,组织长途调运,漕运遂由此而产生。西汉漕运形成制度,主要是把关东漕粟运往首都所在的关中,汉武帝还为此开凿了渭漕渠,漕粮数量由汉初每年几十万石逐步增加,一度达六百万石。隋唐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成为灌粮的主要供应地,漕运路线亦随之变化。隋炀帝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漕运通道。唐后期通过汴河运往关中的江准租米成为唐政府命脉所寄。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北方漕粮分别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转送,而汴河运江淮米每年多达五六万石,居首位。元都大都(今北京),更仰赖南方粮食供应,为此在隋代运河基础上接通了从杭州到大都的大运河。但因其中会通河岸狭水浅,不胜重负,江南大量漕粮不得不以海运为主,直到明初。后经明成祖治理,解决了会通河水源不足问题,京杭运河畅通,遂罢海运而专靠河漕,南方八省每年运北京的正粮达四百万石。清承明制,漕运仓储制度更为完善,“岁漕东南莱四百六十余万石”至京师地区。漕运维持封建国家的运转,但它依靠行政调拨,耗费民力,成为人民的重担。历代政府都进行过一些改革。后来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漕运已非必需,终于在1901年由清政府下令停办。

漕运-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两税法-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两税法 两税法 唐代后期开始实行的以资产为依据每年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和户税的赋税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杨炎奏准实行两税法。其主要内容是:①将原来分别征课的租庸调、户税、地税及各项杂赋,统一以户税为计征基础加以简并。税目基本上保留户税和……查看详情

租庸调-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租庸调 租庸调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向受田课丁征收田租、户调和力庸的赋役制度。武德二年(619)和武德七年(624)先后两次颁布租庸调法。其法: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二石,为租;输绢二丈、绵三两,为调;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为庸……查看详情

摊丁入亩-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雄丁入亩是清政府将丁银(人头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式命令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24621324人)和丁银(359万两)作为定数,以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定数之中的丁口如有缺额,以新增的人丁抵补。人丁……查看详情

漕运-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漕运 漕运 秦汉以后历朝政府从各地调拨粮食运送到京都或其他地方的一种物流形式。由于主要依靠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运输,故称漕运,所运粮食即称漕粮;实际上除河运外,还有陆运、水陆联运,后来还有海运,也都统称为漕运。秦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查看详情

井田制-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措施

井田制 井田制 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耕地被纵横交错的沟洫(大大小小的排水沟)和相应的道路区划为方方正正的方块田。每块“田”一百亩(周尺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田,约合市制三十亩),分配给农夫作“份地”,用以糊口养家……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