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

时间:2024-01-08 21:59:06关键词:柏拉图,乌托邦,之谜,历史名人事迹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

公元前407年左右的某一个夜晚,在外忙碌一天的苏格拉底回到了自己简陋的住处,倒头就进入了梦乡,奇怪的是这个夜晚苏格拉底并没有陷入他思考的困惑中,而是做了一个让他自己都觉着不可思议的梦:梦中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苏格拉底正坐着思索问题,突然一个美丽的天鹅从远处飞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他正要抬头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这只天鹅一下子就站在了他的膝盖上,转眼间羽毛丰满起来,然后唱着动听的歌儿飞走了。这奇怪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有一个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青年来拜访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他攀谈起来,那青年聪明的才智让苏格拉底大为吃惊,苏格拉底的智慧也让这位青年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青年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也欣然收他为徒。联想到昨天晚上的梦,苏格拉底顿然醒悟:莫非是上帝给他派来了这么一个徒弟,他会成为自己最有出息的学生。这个青年就是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古代国王的后裔,母亲是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的后代。他的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他的一个老师见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便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柏拉图”,意即“大块头”。从此,柏拉图接受了这个名字,其真名反而少为人知了。因为出身名门贵族,柏拉图少年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广泛地学习哲学、天文学、数学等等,也曾一度沉浸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的陶冶中。20岁时,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所迷惑,像中了催眠的符咒一般地把他所喜欢的诗歌焚毁,忘却了钟情的戏剧和运动,去追随这位大师。他跟从苏格拉底求学,有10年左右。29岁那年,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刺激很大,他因此突然卧病不起,以至失去了赶赴狱中与老师诀别的机会。后来他愤然离开了雅典,周游世界,到过埃及、昔兰尼、麦加拉和南意大利。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去了西面里岛的叙拉古,他想用自己的政治学说说服叙拉古国王,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辗转中成为战俘,幸得友人为其赎身,才回到雅典。

公元前387年,40岁的柏拉图回到了雅典,他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亚(ACADERMIA)学园,因此柏拉图学派也叫学园派。英语所谓学院、研究院、学会——ACADEMY即从此衍义。这是希腊也是欧洲第一所有正式名称、有具体地点的正规学府。柏拉图后半生的40年时间,基本在这个学园中度过,在学园中,他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那就是他哲学思想的形成。柏拉图一生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把他瑰丽的思想表述在30多篇优雅动人、深奥机智的对话中。这些对话的语言充满迷人的魅力,弥漫着幽默睿智的气息,被人称为“贵妇人哲学”。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感官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关系。他把人们生活的感官世界比喻为黑暗的地下洞穴,洞穴中的人们背向洞口,双腿和脖子被束缚着,不能回头,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根本看不到洞穴之外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即理性世界。如果洞穴中的人设法挣脱了锁链,终于爬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他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哲学家就是从现实的影子出发,去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他们是追求真理的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柏拉图设计了一个体现公正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国,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最优秀的老年人——哲学家。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一样,国家的头是统治者,胸是战士,腹是群众。统治者必须有智慧,卫士必须要勇敢,群众则应当节制。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国家就能达到和谐与公正,处于至善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也必须由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样,国家必须由哲学王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虚构的“乌托邦”多次被后人继续构想,甚至得到实现。直至20世纪,理想国的幽灵还在许多国家游荡。

如果说文学家常评论莎翁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么,哲学史上就拥有“说不尽的柏拉图”;如果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导师,那么,在西方,柏拉图就是哲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做“百科全书”

公元前335年的雅典郊外,有一所著名的学园——吕克昂学园。学园风景秀丽,林荫道上点缀着树木、喷泉和柱廊,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领着他的学生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自由地讨论着各种哲学问题,他的声音极有诱惑力,他的学生们也总是兴致勃勃。只要老师一转身,他的追随者也跟着转,每次都井然有序地分成两列,恭恭敬敬地跟在他身后绕圈子漫步,场面蔚为壮观。他和他的学生因此而获得了“逍遥学派”的美称。这位哲人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被黑格尔称为“一切哲学家的老师”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为“百科全书”?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为了向当时最有智慧和学问的柏拉图学习,17岁的亚里士多德只身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学识渊博的亚里士多德使年迈的柏拉图深感惊异。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度过了20年的时光,他很佩服柏拉图的学识,但从不盲目跟从柏拉图,他要形成自己独树一帜、富有个性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去世时,亚里士多德37岁,这时,他已是当时最博学最富有智慧的人。他受马其顿王腓力普二世的邀请,承担腓力普的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腓力普二世在邀请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那一年亚历山大13岁。这两人,一位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位是学术殿堂的泰斗,他们的交往确实是历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亚里士多德把亚历山大培养成一个受到良好希腊文化教育的人,亚历山大也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亚历山大远征期间,还特别派人给亚里士多德搜集各种新材料,据说亚历山大得知老师在研究动植物,便下令三军凡见到禽兽皆要捕捉,然后送给亚里士多德进行研究。还有人说亚历山大在全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安排了数千人,包括狩猎、鹰猎、养鱼、牧羊、养蜂、养鸟等,专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服务。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新回到雅典,在雅典城东北角的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吕克昂学园与西北角的阿卡德米亚学园隔城相望,它们在古希腊学术史上并驾齐驱、名传千古。在雅典的十余年里,亚里士多德利用自己作为亚历山大老师的特殊身份,保护和帮助雅典人。最著名的是在他的苦心劝说下,亚历山大保留了希腊人最神圣的德尔菲神庙,雅典人为表谢意,特为亚里士多德立了一块碑。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雅典再次掀起反马其顿高潮,亚里士多德被迫逃离雅典,孤身一人来到埃维亚岛的卡尔西斯城,栖身于他母亲的故居。第二年即身染重病去世,享年63岁。

作为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有人估算他的著作总数为四百卷,有人则估算为一千卷。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著作涉及范围和主题的多样性: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的著作;有关于政制史和思想史的著作;有关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著作;有关于自然历史,即动物学、生物学和植物学的著作;有关于化学、天文学、力学、数学的著作;有关于科学的哲学、运动本性、空间和时间的著作;有关于形而上学和知识理论的著作等等。而且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领域的研究都细致深入,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因此而赢得了“博物学的始祖”和“逻辑学之父”等多种荣誉。

潇洒的苏格拉底、端庄的柏拉图、渊博的亚里士多德都是希腊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柏拉图的“乌托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