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德性的普遍意义

时间:2023-11-30 00:19:02

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跟智者派的美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美诺问苏格拉底:“德性可以教授吗?还是说德性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或者,德性既不能教也无法通过实践获得,它就是一种天性?”

追寻德性的普遍意义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又有些开始恍惚了?美诺到底在问什么问题?美诺是智者,智者的特点之一是什么?没错,就是收费授徒,教会学生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各种才能。这里的“才能”就是我们在第4讲中提到过的arete。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卓越”,但最流行的译法是“德性”,arete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但也非常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想花一点时间再解释一下。

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arete,也就是有不同的才能和功能。打个比方,马的功能是奔跑,鸟的功能呢?当然就是飞翔。眼睛的功能是看,耳朵的功能是听。不仅自然界里的生物有功能,非生物也有功能,房子的功能就是居住,船的功能就是在水上行驶。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想,如果一匹马生下来只有三条腿,那它显然无法实现它的功能,用我们普通人的话说,这就是一匹没有用的马,就是一匹废马。反过来,如果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那这匹马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它的功能,换句话说,它就是一匹好马,一匹称得上是“卓越”的马。

我在第4讲指出,后来的人把arete翻译成“德性”,少了才的意味,多了德的意味,但我们一定要从“德才兼备”的角度去理解古希腊人所说的“德性”,而不能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电影《功夫皇帝方世玉》里面有个非常出彩的配角,名叫雷老虎,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要以德服人!”因为是福建人,有口音,总是说成“以德糊人”。这里的德就只是道德意义上的“德”,中国式好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德行无亏但能力有限,与人为善却吃尽苦头,不是奸人贱人但也绝非能人强人,而就是地地道道的老好人。这与古希腊意义上的好人有着天壤之别,古希腊的好人,比如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他不仅在道德上以“德”服人,而且在心智、肉体、实践全方位地以“德”服人。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美诺的那个问题了。德性可教吗?对于智者来说,德性当然是可教的,这毫无疑问,如果德性是不可教授的,那智者岂不就失业了?

那么,苏格拉底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要知道,苏格拉底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自知其无知”,所以,他在对话的时候,一定会以退为进,先谦虚地表示自己很无知,然后诱使对方给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苏格拉底说:在回答德性是否可教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德性,但是我必须很惭愧地承认,我根本就没有关于德性的知识,你这么厉害,可不可以跟我说一说呢?

如果你是美诺,看到苏格拉底这么虚心求教,一定也会产生好为人师的冲动。果不其然,美诺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你的问题很好回答啊,你看啊,男人的德性就是有能力治理城邦的事务,女人的德性就是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此外,还有小孩子的德性,老年人的德性,自由人、奴隶的德性,总之,德性的种类有很多很多。

听完美诺的回答,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说:美诺啊,我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要一个德性,你却给了我一大群德性。可是,不管德性有多少种类型,总有一种共同的“理念”(eidos,idea)使它们成为德性,要回答德性的人必须着眼于这一点,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如果你没读懂苏格拉底的意思,请允许我稍加解释。还记得那个老财主家的傻儿子的故事吗?他隔了一天就认不出“一”来了,这是因为他无法在细小的“一”和巨大的“一”之间辨认出那个共同的“一”,这个共同的东西,苏格拉底称之为“理念”——eidos,中文也有翻译成“共相”或者“形式”的。所以,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我不需要你给我列举那些具体的德性,我要的是那个使所有德性成其为德性的理念,也即是德性的普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