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智慧、更道德”的反驳

时间:2023-11-30 02:19:04

你也许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知道苏格拉底如何回应色拉叙马霍斯的第二个命题: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过得好。可是,色拉叙马霍斯并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他根本不给苏格拉底喘息的机会,马上又抛出了第三个命题,他说: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加智慧也更加道德,相反,正义的人则既幼稚又天真。你看,这就是智者派的惯常招数: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

对“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智慧、更道德”的反驳

我们把色拉叙马霍斯的第二个命题再放一放,先来看苏格拉底如何反击第三个命题。

这个反击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辨析正义者与不正义者的区别,第二部分是在探讨知识与正义的类比关系。这段对话比较抽象,需要大家仔细研读。

苏(苏格拉底):你认为一个正义者会不会想胜过别个正义者?

色(色拉叙马霍斯):当然不会。否则他就不是现在的这个天真的好好先生了。

苏:他会不会想胜过别的正义行为?

色:不会。

苏:他会不会想胜过不正义的人,会不会自认为这是正义的事?

色:会的,而且还会想方设法做,不过他不会成功的。

苏:成不成功不是我要问的。我要问的是,一个正义的人不想胜过别的正义者,但是他想胜过不正义者,是不是?

色:是的。

苏:那么不正义者又怎么样呢?他想不想胜过正义的人和正义的事呢?

色:当然想。须知他是无论什么都想胜过的。

苏:他要不要求胜过别的不正义的人和事,使自己得益最多?

色:要求的。

苏: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了:正义者不要求胜过同类,而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者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

这段对话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结为如下这张表格: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只有六岁,特别喜欢打游戏,每次家里来客人就要人家陪他打游戏,而且他有一个执念,不管来的是小朋友,还是像我这样的大朋友,他都必须要胜过他们,否则就会不依不饶。如果苏格拉底遇见这个孩子,一定会说他是一个“不正义的人”。当然,这个帽子扣在孩子身上有些大了,所以我还是说说成年人吧。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第一句是这么写的:“人不比较,天诛地灭。有比较就会有落差,有落差就会有妒忌。”我猜想这是人之常情,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曾在某个阶段深深地妒忌过另一个人。因为妒忌,就会暗暗生出好胜之心,有时候这种“胜过”他人的念头太过强烈,以至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里的“胜过”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僭越”、“逾越”的意思。所以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此前反复提及的那个命题——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僭主!之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僭主,按照苏格拉底的思路,问题就出在没能拥有正确的知识,尤其是没能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这样一来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此前反复提及的德尔菲神庙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辨析完正义者与不正义者的区别之后,苏格拉底接着说,有知识的人就像是正义的人,只想胜过与他不同类的人,也就是无知的人。而有知识的人既智慧又善良,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正义的人就是既智慧又善良的人,不正义的人就是又愚蠢又恶劣的人。苏格拉底绕来绕去,最后得出了与色拉叙马霍斯第三个命题完全相反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这个反驳是否成功呢?你应该已经意识到,这个反驳中最关键的概念是“胜过”,这个词的含义过于含混,如果按照我在前面的解释,把“胜过”等同于“僭越”,那就是地地道道的贬义词,因此也就能很自然地得出不正义者想要胜过所有人的结论。但是,如果把“胜过”理解成“竞争”,而且是良性的竞争,那么苏格拉底的推理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同类之间也存在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正义者也是想要胜过同类的,而且良性意义上的你追我赶,恰恰是推动进步的动力所在。比方说,小时候我就特别妒忌同桌的同桌的同桌,这个女孩儿既聪明又可爱,更加致命的是,她站立的时候像白桦树,奔跑的时候像小鹿,为了不自惭形秽,我唯有加倍努力地发展德智体劳,这种因为妒忌而产生的好胜心不仅没有破坏性,而且具有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