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贝尔纳-修道僧与托钵僧(1095—1300)

时间:2023-10-22 12:29:02关键词:修道僧与托钵僧

11世纪,与净化教皇职权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热潮同时而来的,还有主张自我改革的运动。这一运动遍及整个基督教世界,大大地改善了入世教士的腐化,并且创设新教团,严格地践行奥古斯丁及圣本笃制定的清规。1039年前的某一天,圣约翰·古阿尔贝图斯(St.John Gualbertus)在意大利“阴凉的幽谷”创设瓦洛姆布罗萨(Vallombrosa)教团,并于此创立了庶务修士组织,这是日后乞丐教士组织的滥觞。1059年,罗马宗教会议主张劝诫教士——同担教堂劳务、同享其收入的教士们——犹如使徒一般地共同生活在公社中,财产由大家共有。有些教士裹足不前,继续作为“入世教士”。许多人士即刻附和,采纳圣奥古斯丁的修院清规,形成半清修团体(semimonastic communities),即众人所称的奥古斯丁或奥斯丁派的教士。1084年,科隆的圣布鲁诺辞去兰斯大主教的职位,在阿尔卑斯山格勒诺布尔(Grenoble)附近幽深无人烟的沙特尔乌塞(Chartreuse)兴建一座修道院,创立加尔都西教士组织(Carthusian Order);其他嫌弃世俗倾轧及教士生活不够严谨的虔诚教士,也在其他隐避的地方,成立类似加尔都西派的组织。每位僧侣在其各自的斗室中工作及饮食起居,以面包和牛奶维持生活,穿着马鬃编织而成的衣裳,几乎永不出声地默默修行着。一星期中只聚会三次来望弥撒、晚祷及子夜祷告;星期日及其他节日才得以聚会交谈及共同进食。在所有教士组织中,加尔都西派最为严格。在以后的8个世纪中,只有其教士仍遵行原旨并忠诚地遵行乞丐教士组织的章程。

原本是圣本笃会蒙勒斯梅派(Molesmes)长老的罗伯特,厌倦于各派的改革工作,在第戎附近荒凉的锡托另起炉灶。正如在加尔都西的命名为加尔都西教团,在锡托取名为西多会僧侣(Cistercian monks)。锡托的第三位院长,多塞特郡的斯蒂芬·哈丁(Stephen Harding),重组并扩大修道院的组织,开设分机构,起草“爱的诗篇”(Charter of Love),协调锡托与各个分会的工作。完全遵照《圣笃清规》行事:绝对安贫是先决的条件,所有肉类食物一概戒绝,经纶满腹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创作诗歌也在禁止之列,避免其他宗教一切贵重华丽的教袍、器皿及建筑。每位身体健康的僧侣应一律从事园艺和工厂的工作,可以让他们自给自足地独立生活在尘世之外,同时不致给僧侣们遗下擅离岗位的口实。以农耕的体力和技巧而言,西多会压倒其他戒律或入世教士团体而居马首。在蛮荒未辟的地方,他们设立新的组织核心,化沼泽、森林为宜于垦殖的农田,领导东部日耳曼的开发工作,功劳卓著,同时又肩负起被“征服者”威廉蹂躏的北英格兰的重建工作。他们文明开发的丰功伟业,得力于庶务修士之处甚多。庶务修士是一群宣誓守身、沉默寡言、学问浅薄的人,他们如同农民或奴仆般地辛勤工作,借以获取生活必需的食物、衣着及栖息之地。

这样严肃而简陋的生活,着实吓退了不少新入会的生手,因此进展十分缓慢,若不是圣贝尔纳来注入新血,可能这一尚停滞在孩提时期的组织,即先告夭折。1091年,圣贝尔纳诞生在第戎的一个骑士家庭,生性害羞,喜好孤独,然而却是一位虔诚的青年教徒。他对尘世感到惶恐与不适,决定投入戒律教士的行列。为了在孤独中仍有伙伴,他极力向其亲友游说,随同他加入西多会。这些亲友的母亲及适婚年龄的女孩们,深恐他打动她们的儿子或爱人的心,对他的大放厥词极为恐惧。然而,他战胜了她们的眼泪与魅力。当他正式被西多会(1113年)接纳时,他已说服了29位候补者,其中数位是他的兄弟,一位叔父及他的几个朋友。以后,又说服了他的母亲和妹妹,双双入会成为修女,他的父亲亦成为修道院僧侣。他的主要说词是“除非你苦行赎罪,否则你将永远燃烧着……只飘来阵阵青烟与臭味”。不久,圣贝尔纳的虔诚与充沛的精力得到斯蒂芬·哈丁的赏识,提拔他当院长,率领其他12位僧侣,另创锡托的新分会。圣贝尔纳选定锡托外90英里处,森林环抱的“明谷”(Bright Valley)成立明谷(Clairvaux)分派。那是一块全无人烟的处女地,所以他们的第一件工作,即是以他们的双手兴建他们的首座“修道院”——在一栋木头建筑下,有一间教堂、一间餐厅及一间要攀登楼梯的寝室;床铺是铺满树叶的箱子,窗户仅及人头一般大,大地即是地板。日常以蔬菜为主食,偶尔佐以鱼肉;白面包和调味品均付之阙如,仅有少许的酒酿。这些僧侣一心向往天堂,他们的饮食就像追求长生不老的哲人一样简陋。僧侣们自行准备食物,彼此轮流当厨。根据圣贝尔纳制定的章程,明文修道僧不得购置财产;他们只能持有他人所赠献的东西;他仅希望拥有僧侣双手及简单工具所能耕种的土地。在寂静的明谷,圣贝尔纳及其日渐增加的伙伴沉默而满足地工作着,不受世事变幻的影响。他们铲除森林,辟地耕种,适时收获,自行打制家具;没有风琴的伴奏,他们仍然依循着教规,每天聚会唱歌吟诗。圣提尔里的威廉说道:“我越仔细观察,越发现他们道道地地是耶稣忠实的信徒……虽然不及天使的忠诚,但远在常人之上。”有关这个和平、安详而自给自足的基督教团体的消息逐渐传开,圣贝尔纳离开人间前,明谷已有700位修道僧居住其间。由本区中派至它处当院长、主教或顾问的,大都愿意再回到本区,可以想象那里的生活一定相当快乐。圣贝尔纳本人给予教会无上的尊严,虽然在教会的训令下远游各地,但他十分渴望重返他在明谷所建的老家:“我的眼睛可以任令我的孩子们来蒙盖,在明谷我的身躯可以随意与贫民并肩躺着。”

他才智中等,却具有坚强无比的信念、孔武有力的体魄及执着的性格。他不重视科学和哲学,在他的心目中,人的头脑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粟,无法了解宇宙的奥妙,也无法从中加以衡量。夜郎自大的哲学家开怀高论宇宙的本质、起源和命运,颇令他惊讶不已。阿伯拉尔主张信仰应该理性化使他深为震惊,他攻击理性主义大逆不道。与其追究宇宙的奥妙,莫如不予置疑并心存感谢地行在天启的神迹中。《圣经》毫无疑问的是上帝的言论集,否则人生将如一片黑暗而变幻无常的沙漠地。愈是传扬童稚般单纯的信念,他愈自信所信的即是“道”(“Way”)。当一位僧侣战战兢兢地说,对神父禀赋足以将圣餐变成基督身体与血的能力感到怀疑时,圣贝尔纳并未当面斥责,反而命他接受圣礼,“去与我所信仰的主交流”。我们确信圣贝尔纳的信心,解开这位教士的迷津,而拯救了他的灵魂。贝尔纳对异端倡议者如阿伯拉尔及布雷西亚的阿诺德等人,可谓恨之入骨,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不可,因为这班人削弱了教会的根基。圣贝尔纳认为,教会不论其有多少缺点,总是基督传达意旨的媒介。他以圣母般柔细的情怀来爱教会,圣母也是他热诚敬拜的对象。他曾经为了一位行将绞刑的小偷,向香槟地区的伯爵乞求,并承诺使他受到比瞬息一死更重的刑罚。各地君王和教皇都是他传道的对象,但主要是居住在明谷的农民和牧人。对他们的过错,他都宽恕,并且以身作则,以他坚强的信仰和温暖的爱心潜移默化,赢得他们由衷的爱慕。虔诚使他极尽一切禁欲之能事,屡次的禁食使他在锡托的上司命其必须进食;38年间,他都一直居住在明谷狭窄的斗室中,以稻草为床铺,没有坐椅,唯一可供歇脚的不过是墙上的缺口而已。对他而言,世界上的安乐与财富,均不足与基督的思想和应许相比。他曾经写出数篇真诚而感人肺腑的赞美诗:

圣贝尔纳-修道僧与托钵僧(1095—1300)

思念耶稣真甜美,

使我心里好欢喜,

有他同在真甜美,

胜过蜂蜜无伦比。

比那甜歌更优美,

比那爱语更亲切,

比那灵思更惬意,

耶稣基督神之子。

忏悔者的希望,耶稣基督。

你对祈求的人,何其仁慈!

你对寻找的人,何其和悦!

你对寻见的人,又将如何?

他虽然极有演说天才,但除了追求灵性上的美感外,一切都置之度外。面临景色宜人的瑞士湖泊,他合起眼睛,借以避免为其所惑。在他所主持的修道院中,唯一的装饰品只有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神像,其他空无一物。他痛诋克吕尼的不惜巨资,锐意建造、装修修道院。他说:“教堂的墙壁富丽堂皇,而其穷苦信徒却衣食不周。围砌教堂的基石,都包上精金,而其子民反而无以御寒。以贫民的银钱,来悦富者的眼目。”他大胆指责圣丹尼斯修道院缺乏虔诚单纯的信徒,反而充斥桀骜不驯的武装骑士,并称其为“要塞堡垒、魔鬼的学校、贼窟”。阿博特·苏格尔深为此番非难言词所动,改革教堂和僧侣的习惯,赢得了圣贝尔纳的赞扬。

由明谷开始的修院革新及因圣贝尔纳子弟擢升主教及大主教职而导致教阶组织的改善,不过是圣贝尔纳影响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位惊世骇俗、仅以面包为食的僧人,影响了半个世纪中各个阶层的人士。法兰西国王的胞弟亨利慕名而来,当天即被说服,成为一名修道僧而在明谷洗濯碗碟。凭借他的证道——讲词动人易感,近乎诗句——他打动了所有听道的人;以他情辞恳切的函件,影响了宗教会议教士、主教、教皇及君王。通过个人的私交,他决定了教会及国家的政策。院长以上的职位他一概加以拒绝,但他拥有左右教皇人选的潜力,他的威望更是教皇们望尘莫及的。通常在教会的召唤下,他即肩负外交重任,暂时离开他的斗室,前后不下12次。1130年,当对立的集团各自拥护阿纳克勒图斯二世及英诺森二世为教皇时,圣贝尔纳支持英诺森;当阿纳克勒图斯夺取罗马时,圣贝尔纳便潜进意大利,以其人格及犀利的言辞激励伦巴底一带的人民,群起拥护英诺森。这些群众陶醉在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格下,纷纷前来吻他的脚足,并撕碎他穿的衣服,拿回家当作圣物,供后世子孙留念。在米兰,许多病患到他面前来,癫痫、麻痹及其他疾病的信徒竟宣称由于他的触摸而告痊愈。当他功德圆满返还明谷时,农民由田园里特地赶来探望,牧羊人也闻风而下山,请求他的祝福,然后才精神昂扬、心满意足地返回他们的岗位工作。

1153年圣贝尔纳逝世时,锡托修道院已由1134年(斯蒂芬·哈丁逝世之年)的30所增加至343所。许多信徒深受他的圣洁及能力感召,皈依新的教士团体,到1300年,已有6万名修道僧散布于693所修道院中。12世纪,还有许多其他的教士团体成立。约1100年,艾卜里索尔(Arbrissol)的罗伯特在安茹创立了丰特夫劳尔特(Fontevrault)教团。1120年,圣诺伯特放弃继承一笔庞大遗产的机会,在拉昂附近的普列蒙特(Prémontré)创设普列蒙特戒律教士团体。1131年,圣吉尔伯特模仿丰特夫劳尔特的遗风,筹组塞姆普林哈姆(Sempringham)的英格兰戒律教士组织。约1150年,一些巴勒斯坦隐士遵行圣巴西勒的隐士清规,而遍及巴勒斯坦全境;等穆斯林占据“圣地”耶路撒冷时,这批“加尔默罗”(Carmelites)戒律教士即迁到塞浦路斯、西西里、法兰西和英格兰。1198年,英诺森三世正式批准天主圣三会(order of Trinitarian)的清规,并使其致力于从穆斯林手下释放被俘的基督徒。这些新出现的教士团体,不仅扭转了教会的颓风,还提高了内部的素质与风气。

圣贝尔纳所激起的修道僧改革的高潮,于12世纪中期逐渐衰退。新成立的教团仍然虔诚地遵守严格的清规,但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里忍受如此严苛生活的人,实不多见。不久,西多会——甚至在圣贝尔纳主持的明谷——接受为数可观的礼物,财产也逐渐增多。世人“微量”的捐赠,僧侣们也得以在三餐中加添肉类及足够的美酒。他们委托庶物修士从事所有的手工艺。圣贝尔纳逝世后的第四年,他们即购入伊斯兰教奴隶代劳。他们发展大规模的盈利事业,制造利润优厚的贸易商品。由于他们的产品享有免除路税的特权,自然引起同业合会的反感。十字军的失败,降低了人们宗教信仰的热忱,皈依者日渐减少,各教士团体的士气大为低落。但使徒们无私产而试行共产式生活的古老理想仍未消失;有关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须摒弃一切功名利禄,成为一个恬淡平和的人的信念,仍萦回于人们的脑际。13世纪初,意大利翁布里亚丘陵地一带出现了一位生活简朴、纯洁、虔诚而又仁爱的人,他使这些古老的理想再度付诸实现,令一般群众怀疑是否基督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