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时间:2023-09-19 02:19:02关键词:傩,音乐表演

古代以乐舞驱鬼祭典的一种形式。源于巫文化,在周代的宫廷乐舞中占有一定地位。后来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地。早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傩的记录,较早记录傩舞表演情况的为《后汉书·礼乐志》:傩祭在腊日前一日举行,由一百二十名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少年着黑衣、红头巾,手持拨浪鼓;另有十二人披兽皮、戴毛角,扮作“十二神”:领队的主将称“方相氏”,头戴有四只眼睛的面具,披熊皮,一手执戈,一手举盾。傩祭多在夜间举行,其时,到处燃灯、放爆竹。方相氏率领队伍,击鼓吹号,高唱驱傩歌。宋代跳“方相舞”和“十二兽”舞蹈,以驱逐假想中的恶鬼。自汉至唐,傩舞面貌无大改变。宋代以后,雄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的方面发展。对近世民间音乐、舞蹈、歌舞戏剧等均有重要影响。至今流行于安徽省一些地方的傩戏,即其遗风。

傩-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造像-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造像 造像 古时为人祈福,经常在僧寺或崖壁间用石头、木头、金属等刻成佛像,或泥塑成像,称为造像,又称造象。大体以石刻为主,也称石造像。造像出现的时间,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般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查看详情

花部·雅部-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花部·雅部 花部·雅部 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对不同戏曲剧种的代称。源于乾隆南巡时两准盐务为接驾而准备的供奉演出,其中包括了多种戏曲剧种和戏班。为了便于管理和随时应召,当地官绅将各种戏班集中到扬州,分列为花、雅两部,原来只是对两个不同演出部门的称……查看详情

饾版-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饾版 饾版 饾版为一种套版印刷技术,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勾描分版,将每一颜色分别雕刻一版,依照从浅到深,从淡到浓的顺序依次套印,从而完成接近于原作的印刷品。明末胡正言对这一技术的试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持雕印的《十竹斋……查看详情

景泰蓝-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景泰蓝 景泰蓝 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景……查看详情

珐琅-中国古代音乐表演

珐琅 珐琅 又称“佛郎”、“法蓝”,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珐琅是指以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一些金属矿物质进行粉碎烧制而成的像釉子……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