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 Turkle雪莉·特克尔: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著有《群体性孤独》。
孩子们看着父母整天都在玩那些漂亮的技术玩意儿。父母捧着它们,宠着它们,从不让它们离手。当母亲给幼儿哺乳,这些漂亮的小玩意儿就在她们手里,在她们耳朵边上。当父母带着孩子去公园,也会把注意力分给这些小玩意儿,以致孩子都起了妒忌心——事实上,孩子常常是无人照管地走着。游乐场的事故数量一直在增长。
一旦孩子长到能够表达愿望的时候,他们也想要这种小玩意儿,而且很少家长说“不”。在父母的俚语里,这成了“回传”(passback)——把iphone回传给汽车后座上的孩子,让他安静下来。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想要成年人渴望的东西。如此一来,那些闪亮的小屏幕就被递进了护栏和婴儿床,然后走上操场。手机、平板和计算机取代了积木、橡皮泥、书籍和玩偶。屏幕是互动的、闪烁的,也很漂亮。它们支持大量虚拟的事物和世界。除了互动性,它们还提供与其他人的连接。当然,它们不是仅仅被当作一种消遣工具而推向市场,还被看作培养艺术创造力和强化教育效果的东西。也许它们确实对后者有帮助,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它们极度不可抗拒。
各种屏幕给予孩子们三个魔法般的承诺,就像是来自仙子们的礼物:
◎你总会听到一些声音;
◎你可以关注任何地方,只要你能想到;
◎你从来不会孤独。
在最小的时候,就有一个社交媒体账户欢迎你。在最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你可以成为主宰权威,你可以在其中训斥别人,可以横行霸道。从来没有——也许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刻,你不得不平复一下自己,只听听你内心的声音。你总能发现其他的声音。
我们正在开展一项伟大的实验,孩子是这项实验的受试者。这很令人兴奋,但我也有些疑虑。这些小玩意儿从很多东西那里把孩子夺走,而这些东西包含代代相传的、对孩子最有营养的经验。在第一个实例中,屏幕把孩子与声音和人隔离开来,因为人们希望闪亮的小屏幕能让孩子阅读、逗孩子玩、和孩子一起游戏。而且它们把孩子彼此隔离,让孩子有这样的经历:发信息,网聊——实际上是和线上的人交谈。这些经历提供了没有友谊要求(包括友谊的责任)的伙伴关系的错觉。你可能会认为,有了朋友就必须面对“飞扬跋扈”和“黯然神伤”。然而,迅速的、虚假的亲密关系看起来就不会有以上风险,因为你可以随时下线或离开。
孩子们被那三个承诺吸住了,不过,他们最后可能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与技术对话,或者通过技术与别人对话,导致他们用纯粹的联系代替了培养交际的复杂性和细致之处。实际上,孩子最后会变得害怕交际。在我对孩子与技术的研究中,当我问他们“交际有什么不好”,大约10岁年纪的孩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他们的底线解释:“它发生在真实的时间里,你无法控制你要说什么。”他们是对的。这就是交际的问题。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交际是如此重要,他们需要去实践如何与人打交道。就与人交往来说,实践从来不会达到完美,不过完美也不是目标。完美仅仅在模拟中才是目标。孩子变得害怕在一个场合里不能掌控全局,其实在那里并不需要太多的控制。
除此之外,孩子通过与另一个孩子的谈话,来学会如何与他们自己对话。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自我反思的能力是发展的基石。我担心屏幕的控制力并不能对此有所促进。它提供持续的互动或持续的连接,但却卡住了内心的声音。不像与一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自由地漫步,也没有对自我反思的超时限定。显然,只有在一个孩子的心灵被允许慢下来的时候,应用程序才能把孩子带回手头的任务。所以,除了把他们之间的交往夺去之外,过多的网上时间也把孩子从他们自己身边带走了。对成年人来说,这是越过自我反思,去选择娱乐。但孩子需要学着倾听自己的声音。
捏橡皮泥、画画和搭积木,这样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让孩子慢下来。当你看到他们玩这些东西,你会明白这些材料的物质属性提供了一种抗力,它可以留给孩子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编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孩子学着独立去做这些事情,独自体验这样的时间,在愉悦的独处中认识自己。这种独处的能力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非常有用。正是在这方面,我最担心:电子屏幕保证了你从来不必孤独。我们已经看到,那么多成年人害怕独处。在等红灯的时候,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他们惊惶失措地伸手拿出一个小设备。与屏幕在一起的生活似乎把我们留给了不停的连接。我们不再能利用时间独自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只想用连接填充时间。
为什么独处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想在年轻人身上培养它?独处是创造的先决条件,同时还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地方——这样才能结交别人并同他们建立关系。在交往中我们真诚地欣赏别人,就像他们欣赏我们一样。这样看来,独处也是交往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与自己相处,我们就是在冒险把别人当作“备件”来支持脆弱的自我。儿童时代最伟大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这种健康的独处能力,正是它让孩子们发展出相互的友谊和尊重。
因此,我担心幼儿园的高科技:数字世界闪亮的小玩意儿激发了持续连接、不断分心和永不孤独的感觉。假如你把这些东西交给年龄最小的孩子,他们就会在人生最初的日子里激发出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与那种我们通常相信对孩子有益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独自游戏的能力,培育想象的能力,从根本上钟爱独处,这些是有益的思维方式,因为它们能培养创造性和发展关系。
对电子设备的痴迷似乎使我们自认为,如果被网络连在一起,就不再会孤独。不过,事实正好与此相反。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被强行连接,只会更加落寞。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如何独处,那么他们只会知道怎样寂寞。
我担心缺少一场关于什么是发展中的“新常态”的谈话:游戏室和幼儿园里的屏幕幽灵。当某些事情成为新常态,就很难再讨论了,因为它看起来就像第二天性。不过,是时候去讨论我们希望孩子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