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大清王朝

时间:2024-01-10 09:59:03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由来已久。17世纪初,法国第一批传教士即已抵达越南。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八年(1756~1763),英法两国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七年战争,法国失去了它所征服的印度领土的大部分和将近全部北美辖地。此后,为求得补偿,法国就把越南作为它在东方掠夺中的主要目标。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协助镇压西山农民起义为诱饵,法国传教士百多禄代表越南封建势力首领阮福映与法国签订《越法凡尔赛条约》,规定:路易十六派兵援助阮福映。阮则把土伦港(今岘港)和昆伦岛割给法国。但这个条约尚未来得及批准,法国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攻破西山,占领河内,统一越南,自称越南嘉隆王。他把全国分为三十省,广南、广义两省为右圻,广治、广平两省为左圻,河静以北十六省为北圻,平定以南十省为南圻,都城建在顺化。嘉庆二十二年(1817),法国要求越南履行《越南凡尔赛条约》,被阮福映拒绝。咸丰七年(1857),法国在与英国联合发动侵华的同时,又派军侵入越南,接着它与西班牙组成联军,对越南发动战争。同治元年五月九日(1862年6月5日),越南被迫与法、西两国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规定:越南把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南圻东三省)及昆仑岛割给法国;允许法、西两国在越南通商、传教;法国商船、军舰可在湄公河自由航行。同治二年(1863),法国迫使越南交出柬埔寨的宗主权,承认柬埔寨为法国的保护国。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四日(1867年6月25日),法国宣布吞并永隆、昭笃、河仙三省(南圻西三省)。这样,法国就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

法国控制湄公河,目的在于通过该河侵入中国。但是,经过几年的调查,他们发现,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滩多流急,航行极为困难,而红河则为中越交通要道,且同湄公河一样直通大海。于是,法国便决定占领北圻,以便通过红河侵入中国西南地区。同治十二年九月(1873年11月),受法国驻西贡总督杜白蕾派遣,安邺率领一支侵略军侵占河内,接着又连陷海阳、宁平、南定等城。越南政府无力遏制法国对越南的侵略,遂邀请驻在中越边境保胜(今老街)地区的黑旗军协助抗法。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时期卢西天地会起义军的一支,其领袖为刘永福。同治四年(1865),在清军大举进攻下,黑旗军转移到越南境内,后以保胜为根据地,聚众耕牧,势力逐渐发展至二千余人。这时,刘永福接受越南政府的邀请,亲率千余名黑旗军战士,迅速抵达河内城外。十一月二日(12月21日),安邺率法军出城挑战。黑旗军与越南军民联合作战,大败法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战后,越南阮氏王朝一方面授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由他管理宣光、兴化、山西三省,以便利用黑旗军阻止法军对红河上游的侵略;另一方面又怕黑旗军的胜利招致法国更大的报复,急忙与法议和。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874年3月15日),越法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不仅攫得越南大量主权,而且还把越南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

为实现对越南的占领,并侵入中国的西南地区,光绪八年二月(1882年3月),法国西贡殖民当局派交趾支那海军舰队司令、海军上校李维业,率侵略军再次侵入越南北圻,三月(4月)占领河内,次年二月(1883年3月)侵占军事要地安定,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云南。越南封建王朝再次邀请刘永福的黑旗军参战。光绪九年四月(1883年5月),李维业率领侵略军准备进攻城外的黑旗军。刘永福根据越南人民的报告,作了周密的战斗部署。四月十三日(5月19日),当侵略军抵达城西二里的纸桥时,黑旗军伏兵突起,打得法军大乱。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黑旗军战士“极力奋战,直前进攻,势如波涌涛翻,一齐奋臂大呼,枪弹射击,甚似飓风暴雨”。这一仗从早上9点多打到下午1点,侵略军司令李维业和副司令卢眉以下30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被击毙,黑旗军大获全胜。战后,越南政府任命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

中法战争-大清王朝

法国资产阶级利用李维业的被歼,竭力煽动扩大战争。法国政府继续增兵,分两路向越南进犯:一路沿红河北进,遭到黑旗军和越南军民的英勇阻击,伤亡累累。一路直扑越南都城顺化。光绪九年七月(1883年8月),法国侵略军占领顺化,二十三日(25日)迫使越南统治者订立了接受法国“保护”的《顺化条约》。

面对法国侵略越南的严重局势,清政府内部对法国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主战派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要求援越抗法;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主张退让求和。在两派的影响下,清朝最高决策机关举棋不定,进退两难,既害怕法国得寸进尺,欲壑难填,又不敢公开抵抗,得罪法国。其具体表现就是:一方面清政府应越南政府请求,于光绪八年(1882年)以“剿办土匪”为名。派广西军驻扎越南的北宁,云南军驻扎越南的山西,并派人联络刘永福,作出决心抗法的姿态;但另一方面,又再三谕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同时授权李鸿章乞求英、美出面“调停”,设法与法国谈判。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

法国侵略者一面派人与李鸿章进行谈判,乘机要挟恫吓;一面增派大批海陆军,加快了发动侵华战争的步伐。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国政府决定追加二千九百万法郎军费,增派一万五千名侵略军开赴越南战场。十一月十二日(12月11日),法军六千人在远征军总司令孤拔率领下,突然对驻守在越南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发生后,驻扎越南山西的清军统帅、新任云南巡抚唐炯不战自退,逃回云南。黑旗军奋力抵抗,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山西,退至保胜。

法军占山西后,无力继续进攻,遂固守山西、河内一线,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光绪十年正月(1884年2月),法国援军陆续抵达北圻,使远征军总数达到一万八千余人,炮舰二十余艘。十六日(12日),米乐接替孤拔为远征军总司令。他将法军分为两个旅,分别由副总司令波里也和尼格里指挥,以莫列波约统北圻江防舰队。二月十日(3月7日),法军开始向北宁发动进攻。此时驻守北宁的清军统帅、新任广西巡抚徐延旭躲在距北宁几百里的谅山,前线将领则遇敌即逃。二月十五日(3月12日),北宁失守;十九日(22日),太原失陷;三月十七日(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至此,除谅山一带尚驻有清军外,越南北部基本上被法军占领。

中法战争-大清王朝

山西、北宁的失守,在北京引起一片惊慌。为掩饰败绩,清廷将唐炯、徐延旭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慈禧乘机将首席军机大臣奕沂罢职,以她的妹夫礼亲王世铎领军机处,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勖主持总理衙门,实际大权掌握在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谖手中。然而,这些人当权后,执行的仍是妥协退让政策。法国看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乘军事胜利加紧诱和。四月(5月),法国代表福禄诺到天津与李鸿章谈判。李鸿章散布投降论调,竟然说:“与其兵连祸结,日久不解,待至饷源匮绝,兵心民心摇动,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有裨全局矣。”四月十七日(5月11日),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将驻越清军撤回边界(未明确规定期限)。五月十三日(8月6日),法国强迫越南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再次确定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助长了法国扩大侵略的野心。闰五月一日(6月23日),法军向驻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进逼,执行所谓“接防任务”。清军代表严正申明,尚未接到撤防命令,请暂缓进兵。法军蛮横无理,公然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在两天的战斗中,打死打伤法军近百人,击退了恃强进攻的法军。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照会清政府,要清军立即从北圻撤走,赔偿兵费二亿五千万法郎。同时,法国海军当局命令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强行驶入福州马尾军港和基隆海面,准备扩大战争。

六月十四日(8月4日),法舰队副司令利士比向守卫基隆要塞的清军投递劝降书,要守军交出防御工事。基隆守军拒绝答复。次日,法军向基隆炮台发动猛攻,强行登陆。台湾巡抚刘铭传率部众英勇抵御,毙伤敌军一百多人,击退侵略军的进攻。接着法军集中主力进攻福州。当闰五月下旬(7月中旬)法舰与福建水师同泊马尾军港之际,清军仍丝毫不作战斗准备。闽浙总督何璟“日惟蠖屈署中,拜佛念经,以冀退敌”,福建巡抚张朝栋“亦无御敌之策”;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坐待和局,毫无战志;船政大臣何如璋主管福建水师,竟对敌舰表示“殷切欢迎”,“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七月三日(8月23日),停泊马尾的法国军舰对中国船舰发动突然袭击。在海战中,福建水师官兵英勇奋战,打击侵略者。振威舰在被击沉之际,仍发出最后一弹,击中敌舰。但因清海军仓促应战,中国兵舰相继被击沉十一艘,伤亡将士七百多名,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接着,法国军舰又炸毁马尾造船厂,并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全部予以破坏。

七月六日(8月26日),马尾海战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下诏正式对法宣战,令滇、桂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加强防备,严防法军入侵。法国侵略军则在东南沿海及越南国土上,继续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八月中旬(10月初),法军再次侵犯台湾。八月十三日(10月1日),法军攻占基隆。刘铭传率军退守淡水。清军在当地猎户武装和各阶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奋勇迎击,给敌人以重创,粉碎了法国侵略军侵夺台北的计划。后来,法军又用军舰对台湾进行封锁,企图孤立台湾守军。大陆人民不断冲破敌人的海上封锁线,向台湾运送物资和援军,大力支持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为打破敌军封锁,在新授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大臣左宗棠、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下,清廷遣南洋海军五艘舰艇,执行援台任务。经准备,援台舰艇于十二月三日(1885年1月18日)从上海南下。早已得知信息的孤拔,亲率法舰七艘进行拦击。双方在浙江石浦耘头山附近洋面遭遇后,三十日(2月14日),法舰在浙江石浦港击沉清水师舰艇两艘。之后,法舰尾追另三艘清舰直至镇海。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28日),孤拔率法舰四艘侵入镇海海面。清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下令沉船堵口,命各营严阵以待,援台三舰和原在港内的两艘军舰也均作好战斗准备。自正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3月1日至7日),守军多次击退法舰的进攻,孤拔坐舰亦被击中,孤拔受重伤。二月十五日(3月31日),法舰退踞澎湖,孤拔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11日)在此毙命。

在陆路战场上,遵照清廷沿海防御、陆路反攻的方针,驻越南北部的东线桂军在广西提督苏元春率领下,于光绪十年八月中旬(1884年10月初)曾攻占船头(今陆岸);记名提督方友升及总兵周寿昌等部进占郎甲及其以北地区;广西巡抚潘鼎新则率军驻谅山,以备两路策应。与此同时,西线滇军和黑旗军也已进抵宣光城下。法军方面,波里也于七月十九日(9月8日)接替回国养病的米乐任远东军总司令。他在北圻采取西守东攻的作战方针,即西线坚守宣光、兴化,东线集中兵力夺取谅山。十二月上旬(1885年1月下旬),法军第一、第二旅主力七千余人,在船头一带集结完毕;十二月二十日(2月4日)开始向清军营地大举进攻。十二月二十九日(2月13日)深夜,法军尚在谅山30里以外,潘鼎新即放弃阵地,狂奔人镇南关(今友谊关),直到离关140里的龙州,才停下脚步。法军在尼格里率领下,于光绪十一年正月九日(1885年2月23日)侵占镇南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法军在炸毁镇南关后,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积蓄力量,准备决战。法军临退时,特在镇南关废墟上竖立一块写着“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的木牌,气焰极为嚣张。镇南关周围的中国人民针锋相对,也在关前插立木牌用同样的大字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

中法战争-大清王朝

在中越边界战局十分危急之际,年近70岁的老将冯子材来到镇南关。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钦县)人,早年曾参加天地会起义,后降清军,官至提督。光绪八年(1882)“称疾”退职。光绪十年(1884),当法军进犯滇桂边境时,他以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督办身份,参加抗法。次年初,经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冯子材被委以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出任前敌统帅,主持镇南关军务。面对危殆战局,他团结各军将士,整顿部队;构筑工事,在关内十里关前隘,修筑一条三里多的长墙,在东、西两岭设置炮台;派王孝棋、王德榜、苏元春所部驻周围各要地,成纵深梯队防势,准备迎击来犯之敌。二月七日(3月23日),尼格里率法军一万多人,分三路进犯隘口,其中两路攻东岭炮台,一路猛扑长墙。不久,法军攻占东岭三座炮台,并据此向长墙轰击,掩护主力进攻。在此紧急形势下,冯子材激励官兵奋勇杀敌,誓与长墙共存亡。王孝祺等从小路抄袭敌军背后;苏元春军赶到东岭据守余下的两座炮台;王德榜军攻文渊,切断敌人补给线。八日(24日),法军发动更猛烈的进攻,时“炮声震天,山谷皆鸣”。敌人在“四山大雾”掩护下,竟抵长墙之下,有的已“越墙而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冯子材大呼一声,手持长矛,率先跃出墙外,杀进敌阵。全军将士异常感奋,也奋勇扑向敌军,展开肉搏,把敌军压下山谷。同时,王孝祺、王德榜和苏元春等联合夹攻东岭法军,将已失之三座炮台全部夺回。九日(25日),冯子材下令发起总攻击。在各路清军勇猛冲杀下,法军大败,一千多名士兵、几十名军官被击毙,尼格里受重伤。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先后收复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

与镇南关大捷同时,西线黑旗军和云贵总督岑毓英率领的滇军同越南军民八千余人并肩作战,在临洮附近大败法军,毙伤敌军数百人,也获得重大胜利。

二月十二日(3月28日)。法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引起法国统治集团极大的恐慌。十四日(30日),巴黎无产阶级和市民举行示威,高呼“打倒茹费理”的口号,当天晚上,在议会的谴责声中,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前线的大捷,法国政府的倒台,整个局势对中、越两国人民极为有利。然而,反动腐朽的清政府不是利用有利形势扩大战果,反而向法国侵略者妥协了。

早在光绪十年十二月(1885年1月),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就已派其亲信海关总税务同驻伦敦办事处的苏格兰人金登干前往巴黎,同茹费理建立联系,试探中法议和的办法。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85年2月27日),清朝政府正式授权金登干与法国进行谈判,并签订初步条约。镇南关大捷后,清朝统治者不顾中、越人民取得的巨大胜利,主张“乘胜即收”。这正迎合了处境艰难的法国统治集团的意愿。二月十九日(4月4日),“不胜而胜”的法国和“不败而败”的中国,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结束了中法战争。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法国驻华大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和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法国取得在中国西南开埠通商的特权;以后中国修筑铁路时,应向法国人商办;法国撤走侵入基隆和澎湖的军队。这样,法国侵略者在战败的条件下反而达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从此,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者以越南为基地,将其侵略魔掌伸进了中国的云南和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