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时间:2023-09-19 16:29:01关键词:致良知,哲学概念

致良知

致良知致,招致,使来;良知,即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王守仁,字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气”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也即阳明心学。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就如孟子所主张的“性本善”,圣贤人格的“良知”也深藏在其中。只要能够把这个良知调动招致出来,孟子说的“人人可以为尧舜”的局面就会出现,所以这里强调的是“致良知”。

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人若复得“良知”,就可以与天地万物同体一气,达到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而无古无今的永恒。这正是生命的审美体验和升华过程。

致良知-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道器-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道器 道器 道,本指人走的道路,引申为天与自然走的道路,后来便指宇宙事物的规律和法则。这里指具体事物所承载的道理:器,本指容器、器皿,这里指与道相对而承载道理的具体可感知的事物。道器关系所探讨的是具体事物同规律的关系以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查看详情

循名责实-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循名责实 循名责实 循,即依照,遵循:名,官职,名分:责,考核,督责;实,实在,政绩。“名实”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实践的一大命题,而循名责实在法家申不害之后却成就了韩非子的法治主张。 韩非的法制规定,君王应该依照官职名位来考察臣下……查看详情

民贵君轻-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争夺天下和维护统治的问题上,人民的作用最为宝贵,其次在是江山社稷,最后才是君王。没有人民就不会有国家,自然也就没有国君了。可见,谁能得民,谁就能得天……查看详情

理存于欲-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理存于欲 理存于欲 这是清初哲学家戴震的理欲观。理,天理,事理;欲,欲望,人欲。首先,他对“天理”和“人欲”重新加以诠释:天理并不是超验的、先天的、至善的封建道德,而是人情当中由不得自己的地方,所以与人们的欲望是不矛盾的。而人欲本来也无所……查看详情

离坚白-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离坚白 离坚白 战国时期公孙龙子的哲学观点。离,分离,剖析:坚,坚硬,这是手摸到的感觉;白,白色,这是眼看到的颜色。公孙龙子用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来做譬喻,用眼睛看不到它的坚硬,只能看见它的白色,坚硬便不存在;用手摸触不到它的白色,只能感到它……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