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八-拿破仑滑铁卢(1814—1815)

时间:2023-10-26 00:09:02关键词:拿破仑滑铁卢

路易十八是路易十七的叔叔,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五的孙子。1791年36岁时,他显然对其为普罗旺斯伯爵很满意。路易十八本人潇洒、和蔼、爱好赞助文艺,并为酒馆女主人提供许多谈话资料。路易十六1791年企图逃离法国时,伯爵也作此打算,并成功地与其兄弟阿图瓦在布鲁塞尔会合。当路易十七被囚,悲伤过度,精力耗尽,1795年10岁之际一命呜呼时,伯爵成为法国的合法继承人,并号路易十八,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他自认为法王。革命与拿破仑影响力日愈扩张时,他不得不更移居所,由日耳曼至俄国转波兰,1811年抵英,受英国政府的保护和英国宪法的尊重。

1814年4月14日,法国参议员在塔列朗的领导下,颁布下列决议:

为了配合临时政府提议及七人特别委员会报告,参议员将法国临时政府交付阿图瓦阁下,并尊为法国三军统率,直至路易·斯坦尼斯劳斯·格扎维埃登基法王并接受宪章条款。

这部由参议院拟订的宪法要求大赦残余革命分子,禁止封建私斗,废止教会什一税,确定国家财产(由教会和逃亡者没收的),维持众议员和贵族院,尊重个人自由和民治权。

路易十八-拿破仑滑铁卢(1814—1815)

路易十八对这项请求甚表欢迎,但对其他条件仍有困惑,要求考虑。4月24日,他离英赴法。5月2日,他在圣乌恩表示将遵守宪法中大半的规定,但拒绝人民的统治权,因为此与其王权来自上帝的恩赐矛盾。他提议“授予”法国人及参议员“特许”而非宪法。参议员由国王选出,立法机构成为众议院,由每年付300法郎以上税金的人选出,这两院控制政府税收和开支。两院乐于掌管财政,接受特许状。国王保证合作,波旁王朝于1814年6月4日复辟。

在法国王室变迁时,盟军依照1814年5月30日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将法国恢复至1791年的边界,并给法国尚贝里、阿讷西、米卢斯、蒙贝利亚尔。法国将部分重要殖民地让予英国、西班牙,承认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并同意即将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有关法国1792年占领土地的决定。

路易十八在土伊勒里宫定居后,觉得他有权轻松,并享受归还的财产。他视1814年为“我统治的第19年”。路易十八当时59岁,慈祥、有礼、懒惰、呆笨、痴肥、痛风,不像一位国王。他本人屈从宪法,较拿破仑统治更顺从选举、演讲、党派和新闻的自由。酒馆内盛行讨论文学和政治。斯塔尔夫人得意洋洋地恢复她在巴黎的沙龙,以娱乐国王。

人们沐浴在新政权的经济成就。路易十八非常明智,保留着《拿破仑法典》、司法、行政及经济的结构。人们赞誉拿破仑寻得莫利安这么高能力、完美的财政部长时,路易十八找到了约瑟夫·多米尼克·路易男爵,他立即提出改善财政状况的切实方案,并抵制各种财政上的投机行为。

国王在其朝廷中尽力缓和两个集团的更迭,在其任职初年,绝少对曾在拿破仑时期服务的人报复。除了达武外,国王的高级军官都自由地与波旁朝廷中有名望的保王党员交际。下级贵族,如曾倾向拿破仑的雷米萨先生和夫人,也赶往重新整修的圣地朝拜。塔列朗讽刺波旁王室“未曾习知,也未曾忘却任何事”。对阿图瓦也许是正确的,他是一位天性善良、面貌姣好、但愚笨骄傲的人,但对路易十八并不恰当。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宣称,大半法国人将迅速接受新的旧制度,就好像非常容易接受长久以来的旧习惯而无法更换。

然而不满及争执的成分仍有。教会拒认与政府之间所订有关宗教事务的协定,坚持恢复革命前的权力,尤其是教育上的权力。国王下令周日和假日要有严肃的宗教仪式,除了药店和药商外,所有店铺须全天关门,不准酬付工人和货运商薪水。不承认天主教教义将遭到危险。大半困扰是教会显然合理地要求归还他们在革命时期被没收的教会财产。要履行这种要求不可能不引起成千上万的农民和中产阶级的反叛,因为他们向国家购得这项所有权。这些购置者担心被剥夺一部分或全部。许多农民和忠贞的中产阶级人士想,如果能免除战争,他们或许会欢迎拿破仑回来。

一小撮积极分子坚持革命原则,并暗中重振这项原则。这群雅各宾派受到新政体严厉的压制,他们希望拿破仑回来,为了要推翻波旁王室,也许被迫再度成为革命之子。在军中,他们使许多人接受这种希望。高级官员为国王的温柔笼络,官员们发现贵族恢复把持高位,他们晋升希望渺茫,他们渴望回到过去的岁月,当时只有在战场或战时才能获得高官。路易十八企图裁减1.8万名官员和30万士兵来平衡预算,几乎这些被遣散的人都须设法寻找糊口之处,他们陶醉着回想拿破仑,他曾将荣誉与死亡等观,甚至死亡似乎是一桩荣誉。

军队的不满是为这位具有魔力的浪子启开回国之门的最大力量。加上农民恐惧被剥夺财产、恢复封建税,厂商遭遇英国倾销,除了在教士严格控制下的正统天主教外,各方均不满。国王于1814年底解散议院,直至5月才恢复。穷人私下怀念灿烂辉煌的拿破仑法国。这些似乎都虚无缥缈,但消息传抵厄尔巴岛,唤起了受伤未死、被俘斗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