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物自身

时间:2023-11-30 09:39:03

霍金的这个想法一点都不新鲜,康德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在哲学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提出了与霍金非常类似的观点。

现象与物自身

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是把“地心说”改成了“日心说”,以前的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哥白尼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哲学领域里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样如此,以前的哲学家主张人类的“认识符合对象”,康德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应该是“对象符合认识”。

你一定很好奇,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到底有什么哲学意义?

试想一下,如果人类的认识符合对象,那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意味着认识必须要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处理外部世界的对象,对康德来说,这不仅是对理性的越界使用,而且必然要引入“救急神”来帮助人类确立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反过来说,如果颠倒认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主张对象符合认识,那就可以避免上面这两个问题,从而给哲学领域打开一个崭新的视野。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在“现象”和“物自身”之间划下了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所谓“现象”(appearance),就是事物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在哲学上,和“现象”对应就是“实在”这个概念,也就是“事物本来所是的样子”,康德把它称为“物自身”(things in themselves),有人也翻译成“自在之物”。

举个例子,清晨起床打开窗户,我们听见鸟儿在歌唱,看到柳树在抽条,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在哲学家看来,这些被感官经验到的东西都是现象或者表象,是事物向我们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而不是实在本身,用康德的话说,它们不是“物自身”。

再比如,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在20-20000赫兹的声音,更高或者更低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了,这意味着,人类听觉所能捕捉到的声音,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更进一步,即使是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音,在人类的耳朵里和在狗的耳朵里,也会听到完全不同的“显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跟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其特殊性,就像狗听到的声音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金鱼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霍金才会说,我们无法判断人的实在图像比金鱼更真实。

康德批评以前的哲学家,认为他们犯下的共同的错误就是,误把现象等同于物自身,赋予现象“绝对的”或者“先验的”实在性,他把这类观点统称为“先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把自己的观点称为“先验观念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