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

时间:2023-11-30 08:59:03

这个出乎意料的故事要从休谟的知识理论说起。休谟把心灵所感知到的一切对象都叫作知觉(perceptions),而知觉呢,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s)。有时候休谟也把观念称为思想(thoughts)。

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

那么究竟什么是印象呢?休谟认为,印象是最原始的知觉素材,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印象的基本特点是生动活泼。跟印象相比,观念的生动活泼性就要大打折扣,它是我们在思考和回忆印象时所产生的东西,你可以把观念看成印象的翻版或者摹本。

对于印象和观念之间的区分,请允许我打个比方:我现在正坐在办公室里,当我回想起蛋挞的滋味时,仍然有香甜软糯、芳香四溢的感觉。在这一刹那,我口中的每一颗味蕾似乎都被激活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开始流哈喇子了。但是我毕竟只是在回忆吃蛋挞的印象,哪怕我已经垂涎欲滴,但是比起真的把蛋挞包裹在嘴里的感觉,我现在的这种观念依旧是暗淡无光的。

回到这一讲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当年那么椎心刺痛的情感创伤,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回想起来,会变得云淡风轻?其实,休谟早就给出了答案,因为“最生动的思想仍然比不上最迟钝的感觉”。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休谟和洛克使用的哲学术语并不一样。洛克把心灵中的所有对象都称为观念,而休谟呢,则把心灵的一切对象称为知觉,所谓观念,只是一种知觉。这个差别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休谟主张一切知觉都来源于印象,观念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印象,这个思路跟洛克的“双重经验论”非常不同。洛克把感觉(sensation)看成观念的外在来源,把反省(reflection)作为观念的内在来源,这就意味着知识的来源除了感觉,还包括心灵自身拥有的“内部感官”,也就是反省,这么一来,洛克就违背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对唯理论做出了让步。而休谟则是彻底地贯彻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都是源于并且基于经验。所以说,休谟是把经验论原则推到极致的那个人。

按照休谟的观点,所有的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最初的印象。那就意味着像飞马、金山这些稀奇古怪的观念,都是可以还原成为“翅膀和马”、“金子和山”这样的印象;上帝的观念也是一样的,所谓的全善和全知,不过就是把人类经验到的“善良”和“智慧”无限放大的一个结果。休谟的这个思路,其实已经蕴含了后来的“逻辑实证论”的观点。休谟说,当我们怀疑某个哲学术语到底有没有意义的时候,只需要去考察它到底来自什么印象,如果找不到任何印象的来源,那就可以说明它是毫无意义的胡说八道。

有人也许会接着问,就算我们承认一切知识来源于印象,那么请问,印象又是来自哪里呢?人类的理性能不能搞清楚印象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让洛克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会说,感觉经验的来源当然就是外部的事物啊;如果让另一个经验论者贝克莱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会说,感觉经验的来源就是上帝。可是,从经验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回答都没有将经验论的原则贯彻到底,如果贯彻到底,就只能像休谟这样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感觉印象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理性理解的范围,我们永远都不能断定,印象是由外部事物刺激产生的,还是被心灵创造出来的,或者是从上帝那里得来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的态度,我们能够闻到扑鼻而来的怀疑主义气息。但是,休谟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相反,他自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什么叫作温和的怀疑主义者?简单说,他的温和性体现在他对常识的捍卫上,也就是坚持外部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自然信念”,他相信这种自然信念是高于我们的理性推理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这一讲的内容做一个小结。休谟是一个哲学领域中的大杀器,通过彻底地贯彻经验论的原则,他对一切形而上学和神学的呓语展开了最凶猛的攻击。他曾经这样说道:“当我们巡视图书馆时,我们可以拿起一,例如神学或经院哲学的书,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量或数方面的任何抽象论证吗?其中包含着有关事实与存在的任何经验论证吗?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投到烈火中去,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

但是另一方面,休谟又是一个常识论者和温和的怀疑主义者,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休谟始终是日常生活中那个人畜无害的胖子,懂得“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这个道理,所以休谟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就餐,我玩双六,我谈话,并和我的朋友们谈笑;在经过三四个钟头的娱乐以后,我再返回来看这一类思辨时,就觉得这些思辨那样冷酷、牵强、可笑,因而发现自己无心再继续进行这类思辨了。”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有触及休谟最重要的一个哲学贡献——对因果关系的质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接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