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粹的《纯粹理性批判》

时间:2023-11-30 09:29:04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正式来探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大书了。如果要在西方哲学史中评选出三本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我敢打赌这一定会入选。康德自称只花了四到五个月就完成了这部震古烁今的巨著,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灵光乍现的著作,事实上为了写作它,康德整整酝酿了十二年的时间。这的界面非常没有亲和力,康德曾经感慨说,如果要把它写得更通俗易懂,那就还需要再花几年的时间,可是因为年事已高,康德担心来不及完成这个工作,所以只用了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就整理出来了。

不纯粹的《纯粹理性批判》

让我们先来破个题,《纯粹理性批判》共有三个关键词:纯粹,理性,以及批判。

“纯粹”的意思很明了,就是“不掺杂质”。叶秀山先生指出,在近代哲学传统里,当说到“纯粹”二字时,特指的是“不杂经验”,“与经验无关”,或者“不由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意思。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与经验无关呢?这是因为从古希腊以降的西方哲学一直认为感觉经验是变动不居的,最经典的说法莫过于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既然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那么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可靠的。

这个时候,“理性”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为了重建科学知识的可靠基础,就必须向理性求助。可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康德并不打算完全抛弃感觉经验,这是因为,如果只有理性,没有感觉经验,那么我们就只能拥有纯形式的知识。比方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样的逻辑命题,或者“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结婚的男子”这样的分析命题,它们的优点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缺点则是无法给我们增加新的知识,这样一来,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指出,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begins with)感觉经验,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源自于”(arises out of)感觉经验。“开始于”的意思是说,从事实上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接受感官的刺激开始的,并非“源自于”的意思是说,如果要想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就不能仅仅诉诸感官经验,必须要引入理性来保证普遍必然性。

说到这里,你或许已经意识到了,康德哲学其实并不那么的“纯粹”,因为他并不认为存在着与经验无关的知识,而恰恰是在强调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的相互依赖性。康德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没有感性,则对象不能被给予我们,如果没有知性,则对象无法被思维。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所以说,康德的基本宗旨是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认为只有知性就无法直观到任何东西,只有感官则不能思维任何东西,唯有结合知性和感性才能产生出知识。以上表述中出现了很多复杂的概念,比如说感性直观、知性范畴,我们会在下一讲细细解释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