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电子商务B2B发展研究述评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述评

摘要:电子商务在农业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梳理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国外农业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从商务模式研究、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研究、平台建设研究、物流配送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民,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业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业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业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U'arren和Martyn (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 Manouselis. A. Konstantas. N. Palavitsinis. C. Costopoulou和AB. Sideridis (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lvanic (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 Wen (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 (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业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 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11. Renting (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f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业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查询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fechane (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业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业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X2008)将农业电子商务分为P2C2B. B2B和1'2C}LB }P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业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 a模式(代理人与代理人)、a2c模式(代理人与消费者)和(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1'2G2B(农户一政府一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一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业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业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唯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业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f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业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半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饵凤峰(2014)分析了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业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业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业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业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业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业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业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业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业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业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业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业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业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业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业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业商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本文由我国农业电子商务B2B发展研究述评”由B2B无名网从互联网中收集整理,如不慎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保证在确认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