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将电子商务引进农业,对于拓宽农业资源的流通渠道,提高农业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本文在研究我国农业商业发展历程的基拙上,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种便捷的商务活动,它可以让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购物、支付,足不出户地了解各地的商品信息,也可以让公司在互联网上完成繁琐的业务,降低劳动成本。从萌芽至今,电子商务帮助消费者和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效率。它改变了社会的商务模式,也正在把这种改变带入农产品市场。

由于经济状况相对落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成民阶段。本文在研究我国农业商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一、发展历程

1.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早期的商业模式以统购统销和市场调节为主。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打击在粮食供给不足情况下出现的投机倒把行为,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安排销路。在这一时期中,供销社成为对生产资料垄断经营、实现资源统一配置的重要职能部门。统购统销制度使国家掌握了全部的粮源,人们不用再排队抢购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物价,帮助国民经济恢复。但随后统购统销政策变得僵化,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妨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2.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末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几次大幅度的提价提高了农民收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振。另外,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的单一经营和销售渠道,通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经营方式共存和多种流通渠道共存的方式,逐步将农产品买卖推向市场化,陆续涌现出多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

3.二十一世纪初期至令。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涌现出大量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包括农产品直销模式、连锁经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等。这一时期,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也得到启蒙和发展,目前在国内各地已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

二、发展模式

1. B2B模式。B2B( 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即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贸易活动,是当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模式。B2B模式的参与者是企业,因此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发展的也较为成熟。农产品企业之间的贸易模式主要分为垂直模式和水平模式,垂直模式是指处于农产品产业链之中的厂商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模式是指在农产品产业链中处于对等位置的企业集中到一个平台,为企业的供应方和采购方提供一个交易机会。由于垂直模式较水平模式涉及面较窄,参与者较少,因此这种模式下的合作更加牢固、稳定。

2. B2C模式。B2C(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即农产品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买卖活动。供应商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发布到自己的网站,消费者通过访问相关网站购买所需产品。在该模式下,企业可以在网上吸引更多的客户,节省大量的实体店经营成本:消费者也可以节省采购时间,扩展采购范围。国内的规模较大的农产品订购平台“菜管家”就是该模式的经典写照。

3. C2B模式。C2B( Customer to Government)模式,即农户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农产品企业合作,为自家的农产品寻找销路。该模式下,企业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扩宽自家的货源:农户也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市场概况,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为劳动成果提供稳定的销路,减少盲目性。

4. 020模式。020 (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从线上到线下,或线上线下组合式贸易模式。通过线上引导、线下服务,使互联网充当线下交易的前台。该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如河北清河的“百融网”就是该模式较成功的案例之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地区网络普及率仍然偏低,正处比决速发展阶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业网民占比为27. 90Io,规模达1. 86亿,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万,但仍显著低于城镇网民占比的72. 1 07o。城镇地区与农业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 20Io . 30. 1 07o,相差34. 1个百分点。受其影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受到制约,目前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拙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互联网和物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主要集中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农业地区网络普及率很低,很多地方享受不到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这些地区经济条件较差,一些边远乡村交通条件也不便利,大部分商业活动仅限于早期的集市交易,流通模式相对匿乏。

2.多数农民缺乏积极参与农业电商的意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农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建设相对落后。很多地区的农业目前仍保留着封建社会遗留的守旧和排他传统,这些地方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也不够强。加之经济条件落后,有些农民从未接触过电脑,更谈不上熟练地使用网络。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电子商务人才匿乏成为我国经济较落后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问题。

3.网络监管力度不足。目前,国内互联网监管制度尚不成熟,网络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很多农业网民接触网络的时间并不民,加之互联网电商平台繁多,网络环境复杂。诈骗分子利用网络漏洞,提供虚假交易平台,有些网民难辨真假,容易掉进他们设计的陷阱。

4.农产品缺乏统一的检验标准。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农产品市场。我国食品安全检验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农产品的检验更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地方农产品检验标准低,处罚力度不够,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激素问题、饲料养殖问题及运输过程中的保鲜管理问题成为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难点。

5.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电商的关注力度不够。地方政府的引导、配合、积极扶持对我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高。从一些地区电商模式成功发展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农业电商发展的问题上,政府的角色举足轻重。对策建议加强农业地区基拙设施建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四L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根基。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物流配送环节的发展,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只有基础设施得到保障,农业电商的发展才能得到开展。

2.积极引导农民打破封闭观念,加强人才建设。农业电商的发展少不了农民的积极配合。由于农民是农业电商的直接参与者,让农民提高利用网络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农业电商的关键步骤。当然,打破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扩宽农产品交易渠道,还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

3.加强食品安全与网络安全的监管机制。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使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加强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监管机制,不仅关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和谐建设,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需要重点加强建设。(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本文由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由B2B无名网从互联网中收集整理,如不慎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保证在确认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