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心得82:学做“群众领袖”、“草莽英雄”

公司管理心得82:学做“群众领袖”、“草莽英雄”

只有做“群众领袖”,获得群众事实上的“授权”,你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才会有“左右逢源”、“上下通吃”的机会。

近期公司需要对某些工作内容进行调整,并属意两位颇有想法与才华的员工“牵个头儿”。

但这两位员工提出了个要求:公司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正式“任命”,并清晰地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后才可以接受此项工作。

当然,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只有“名正言顺”才能安心工作。名不正言不顺的话,谁会听你的?你又算老几呢?

乍听起来,他们的要求颇为“合理”。因为“责、权、利分明”是干好工作的前提,这可是任何一本现代管理学教科书上都会明列出来的一条“基本原则”。

但我却陷入了沉思。因为在我的管理实践当中,在这方面有过太多的经验教训—明明你事先做足了厘清“责权利”的工夫,到头来却总是以“一团乱麻”收场。你越想“廓清”什么,什么就会变得越“模糊”,总是让你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吃尽苦头,落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比如说,就算你得到了公开的“授权”,有了正式的“名分”,但只要你做事,你就会遇到“群众”的反弹,“群众”就会到你的上司那儿去告你的状,然后你就会招来上司的一通臭骂—你是怎么做事的?再然后你变得聪明了,干脆当个“甩手掌柜的”,想图个清闲,但却事与愿违,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严厉的斥责—你为什么不做事?

这还算好的,还有更要命的事儿等着你。只要你做事,得罪员工不说,往往还会遭到上司的猜忌:你越做事,他就越不舒服,总觉得你“别有用心”,憋着劲儿想“越”他的“权”。所以他不但不会给予你大力的支持,相反却会时不常地给你出点难题,填点小障碍。总之不能让你太舒坦了。但这会让你大惑不解:我是在为你做事啊!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这就是商业运营管理公司里的中层管理者经常要面对的一种典型的“三明治效应”:把你夹在中间,上边打、底下捅,直弄得你“浑身是伤”、“两头不是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往往领导欣赏的人物,群众却很讨厌。这样的人由于有领导“撑腰”,常常也不会太介意群众的感受。但是,他在做事时总会遇到群众或明或暗的抵制,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铩羽而归”的结局收场。就是说,越是“上边”授权,往往你越成不了事。与此相反,如果你有本事得到群众的信任,并从“群众”那里获得事实上的“授权”,上司想不承认都不行。如果这时你还能做到“顺风使舵”,给足你上司的面子,上司自然也会乐得借你给的“梯子”下台阶,乐得欠你一个人情。这样,你就会达到“上下通吃”、“左右逢源”的效果了。

所以,总想着由上边“授权”,走“正统路线”(即“上层路线”)的人往往会收到“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样的人看似“正统”,属于“名正言顺”、“明媒正娶”,其实往往会死得更快、更早。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会遭到下层员工本能的反感—中国人往往具备这样的本性:你当“老百姓”的时候,大家还能是朋友;只要你一当“官”,就会立马疏远你,对你产生本能的“敌意”。如果你是个“坏官”,受到这样的“待遇”还相对好理解一些;其实,即便你是个“好官”,也依然会难逃这种“宿命”:谁让“羡慕、嫉妒、恨”是我们中国人的“传家宝”呢!我们中国人最敏感、最忌讳的就是“昨天我们还在一个起跑线上,今天你就爬到我头顶上,成了可以对我使脸色的人”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甭管是谁,只要是当过“官”的,无论“在位”时多么“前呼后拥”、“风光无限”,“卸任”后十有八九都会品尝到“人走茶就凉”的滋味。这几乎成了一种国民性,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官”这个字是有着极为复杂的情结的。基本上“官”这个字在中国人的字典中具有强烈的贬义。这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字眼:既想当“官”又厌恶“官”。与之相比,“群众领袖”、“草莽英雄”则大大不同,这些词在中国人的字典中是绝对的褒义词。中国人对这样的人物往往有着极强的“英雄情结”。对于这样的人物,中国人往往能够轻易地摆脱掉“羡慕、嫉妒、恨”的情感纠结,只剩下了“信服”与“崇拜”。由此可见,做个“群众领袖”会有多大的威力。

所以,“上层路线”常常是一条极为“危险”的路线,只有善于走“群众路线”(即“下层路线”)的人,才能最终化险为夷,修成正果。

再来说说“责、权、利”的问题。“责、权、利”清晰,其实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清楚”不是我们的文化,“暧昧”与“模糊”才是我们的文化;“有话明说”、“丑话说头里”不是我们的文化,“心照不宣”才是我们的文化;“框架”与“规矩”不是我们的文化,“例外”才是我们的文化。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下。

还是拿这个现代管理学中最经典的“责、权、利要分清”的理论来举例说明。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事先分出个“子丑寅卯”来,通过明确大家“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果干了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结果”来达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的目的。这个想法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但遗憾的是,在实践当中,它常常会“走样”。比如说,明明事先大家都把“责、权、利”划分好、讲清楚了,可是一旦真干起来,总是有人自觉不自觉地“越线”,或感觉被别人“越了线”,因此甚为不爽,公司上下就会“纠纷四起”。于是再“划线”、再“越线”、再起纠纷……,真是“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所以,你越想分清楚“责、权、利”,越想把事情捋出一条条清晰的“轮廓线”来,结果往往就会变得越发混乱不堪,使你的很多努力“付诸东流”。道理很简单,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无论你多想将事物划入“例内”的范围里,我们都永远会找到“例外”。更要命的是,其实我们真正介意的,恰恰就是这些“例外”,“例内”倒无所谓。牵动我们中国人所有敏感神经,引发无数“明争暗斗”的,都是这些“例外”。而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也恰恰是不停地、“不显山不露水”地将“例内”偷偷地变成“例外”。这下最可怜的,就数我们的管理者了:每当这些“例外”出现时,我们的管理者总是会使出吃奶的力气试图将其重新纳入“例内”的范畴(如重新修改规章制度等),但是不好意思,没两天又会有大量的“例外”发生……,我们的管理者就会每天在“例内”与“例外”之间“疲于奔命”,最后累死自己拉倒。事物却依然会是一派“烂摊子”的局面,不会有任何改善。就算是偶尔出现一两个绝对的“铁腕人物”,采用“高压政策”强行把所有的“例外”生生地塞进了“例内”的筐子里,但只要这种做法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相违背,也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只要这位铁腕人物离开,或稍有松懈,一切又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打回原形。

一言以蔽之,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源自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其实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冲突的。这不是说他们的东西不好,只是说对于他们来说是好的东西却未必适合于我们。这也许就是许多信奉现代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人为何在中国总是“四处碰壁”的原因之一了(这些人的口头禅往往是“还是中国人的素质不行,消化、吸收不了先进的西方经验”。诚然,这样说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死抱着这个理由不放,拒绝承认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力的话,也许50年后这样的人依然无法在中国取得彻底的成功)。

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说“把线划清楚”的基本管理理念是错的。恰恰相反,这是一条管理学领域中“亘古不变”的“铁律”,是任何想搞好管理工作的人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只不过,“为划线而划线”这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操作方式存在问题:它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相违背的。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是:你越想把事情弄“清楚”,它就会变得越“模糊”;你越想把事情弄“模糊”,它倒会变得更“清楚”。比方说,单位分苹果,码成一堆一堆的摆在地上让大家拿。你越想护住自己的“地盘”,告诉大家“这堆是我的,谁也不许动”,别人就越会趁你不注意把你的苹果往自己的苹果堆里偷偷地扒拉一个俩个的;反之,如果你想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往自己的苹果堆里多捋两个苹果,你也许会自鸣得意,以为做得很巧妙,谁都没看见,但我告诉你,你是“大错特错”:因为实际上大家都看见了,心里都“有数”。对这种事,我们中国人的眼睛绝对是“雪亮”的,特别“不揉沙子”。

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是用“心”、用“感觉”做事的,而在“心”与“感觉”的领域里,僵化的“条条框框”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你想用“条条框框”“套”住他们的人,就一定要先“套”住他们的心。所以,如果一开始就把“条条框框”搬出来,我们中国人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感”,从一开始就有了极强的“抵触心理”。我们就会立刻开始琢磨“破掉”这些“条条框框”的方法,而不是如何“遵守”它。因此,我们不妨在开始时采取“模糊战术”,有些话偏偏不明说,有些事儿偏偏不明做,先通过“攻心”的方法将他们“降”住,之后再诱使他们自个儿钻进你的“套”里,你就会“笑到最后”、“大功告成”。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曾说过:西方的管理硬件是好的,我们是一定要学的;但是,管理软件则一定不能学,因为它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冲突的。

由此可见,文化是“天”,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更是“天中之天”。逆天行事、与天“叫板”是绝无胜算的。

而做到所有这一切,与其走“官方路线”(“上层路线”),向领导“要权”,不如走“群众路线”(“下层路线”),向群众“要权”来得“实惠”。只要你有本事当“群众领袖”,获得群众“事实上”的“授权”,并以此为资本博得上司的“好感”与“重视”,我敢保证你能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就算你把“群众”装进了你的“套”里,群众也会心甘情愿、心服口服;就算你“越”了上级的“权”,上级也不会对你产生“戒心”并怪罪于你,甚至有可能会更重用你,更提拔你,因为他会认为你帮了他的忙、减轻了他的负担、分担了他的责任。所以,在他的眼里,你“很有前途”。

其实,有机会受“夹板气”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你能受到“夹板气”,说明你的地位真的很重要,无论对上边的人还是下边的人而言,你都是一个“利害攸关”的人物,大家关注的中心。所以,是人家看得起你,才会给你夹板气受。

但是,毕竟“夹板气”很不好受,所以如果你足够聪明,完全可以“顺势而为”,把“上下挨打”化为“上下通吃”,使自己从一个大家都欺负的“受气包”变成大家都喜欢的“香饽饽”。

这才是本事。

说一千道一万,实际上这还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经典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任何一种管理,“降不住人”即为“零”。而降“人”必先降“心”,降“心”则必要精通并能玩转中国文化。

因此,不懂中国文化,不会“攻心术”的管理者,是绝无可能在中国当个“好领导”的。

真正高明的管理者,身上总会有一些“群众领袖”与“草莽英雄”的气质—他们绝不会执迷于上司的“授权”,更不会四处炫耀上司的“授权”;他们总是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中,汲取群众的力量为自己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因此,从他们的身上,你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气”与“底气”,并身不由己地被他们的“地气”与“底气”吸进他们的“小宇宙”里,进入到他们的“循环轨迹”之中。

所以,无论他们做什么,处于何种环境,他们往往都能达到一种“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的境界,成为真正“无坚不摧”、“无往不利”之人,即,“笑到最后”的人。

本文由公司管理心得82:学做“群众领袖”、“草莽英雄””由B2B无名网从互联网中收集整理,如不慎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保证在确认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