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心得2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公司管理心得2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向“哲学大师”李小龙学习,做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以无限为有限”。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种人—他们言必谈“原则”,仿佛浑身上下都是“原则”,因此他们俨然就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容易“四处碰壁”的人,常常弄得自己头破血流,不得不自怨自艾,成天发牢骚,抱怨“世道不公”、“好人没好报”。

所以说,“原则”多,真的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太多的“原则”往往会意味着“灵活性”的匮乏,这些“原则”就像一根根铁索,把人拴得死死的,动弹不得。而你好好想想,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是可以一一满足你所有的“原则”,从而让你能够舒舒服服、心情愉快地把它们办妥的?

所以,不要有那么多的“原则”。一个人的原则太多,这些“原则”就会变得失去“严肃性”,就等同于“没有原则”。而且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原则”的人,虽说看起来好像是“铜头铁臂”、“百毒不侵”,实际上却往往极为脆弱,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易碎,这样的人反而极易受到伤害,从而表现出将进酒式的敏感而易怒的性格弱点。

有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管理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两个字—妥协。

这里说的妥协,可不是不讲原则的乱妥协,而是在不妨碍最终的“大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成最后的“大目标”而主动地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原则”,以求“求大同存小异”、“协同合作”之效果的一种“有意义”的妥协。只有这样,才是对那个最终的“大原则”负责任的态度,否则就是“固执”,而“固执”就会使人拘泥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原则”不能自拔,最终致使“大原则”受到伤害(从而导致“最高目标”的流产)。这就是“丢西瓜捡芝麻”的道理。因此,对“小原则”的妥协,恰恰是为了对“大原则”更好地“坚持”。这才是“妥协”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因为这种“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所以也就恰恰是一种“坚持”原则的表现。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自以为“坚持”原则,却往往导致分崩离析、一事无成的事和人何其多也!送这样的人和事儿三个字—不开窍。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以无限为有限”这是“哲学大师”李小龙创造“截拳道”的理论基础。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哲学大师”而不是“武学大家”这个词。因为李小龙在美国上大学学的是哲学,而他的武学成就与这种厚实的哲学基础是分不开的。李小龙在他的“武学理论”中号召人们学“水”—因为他认为“水”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物质—放进圆形容器里就会变成圆形,放进方形容器里就会变成方形;“抽刀断水水更流”,没有人可以伤害到水,没有人可以打击水,但是“滴水穿石”、“海啸倾城”,水却几乎可以伤害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因此,“水”就是最能体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以无限为有限”这一哲学理论的完美介质。可惜,李小龙虽然在他创造的功夫“截拳道”中实现了他的“哲学”,但是在自己真实的人生中却处处与他自己创造的人生哲学背道而驰(太“硬”、太不会“变通”、太“较真儿”;太计较“形”、太计较“法”、太计较“有限”),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英年早逝”。

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对苏联朋友说过“我的接班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刘少奇,但这个人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另一个是邓小平,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别看个子小,前途无量”。20年之内,他老人家话里涉及的这两位革命家都分别兑现了这段话中所描述的各自的命运—刘少奇同志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不幸早逝,未能完成他毕生向往的事业;而小平同志在经历了奇迹般的“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在他的暮年领导了一场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达到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事业巅峰。

因此,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只讲“灵活”不讲“原则”失之滑头;反之,只讲“原则”不讲“灵活”则失之僵硬。

放弃一些毫无用处的“原则”吧!要学会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喘口气儿,不然会憋死的。

本文由公司管理心得2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由B2B无名网从互联网中收集整理,如不慎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保证在确认后立即删除!